第一百一十一章 天一亮,咱就会看到太阳的微笑(1/2)
当如何,不幸之事才不会又一次发生呢?
或许,回过头去,会觉得那不是不幸之事,而是人生打开另一扇窗户的契机,然后成就了咱另一种别样的精彩的人生?
“真正折磨你的,不是任何人的绝情,而是你一直心存幻想的期待。”
这样的话,咱有听说过,是吗?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如果只有这一句,那想要反驳他很容易。但笛卡尔不是等闲的哲学家,因为他随后又说了另一句更重要但很少被人提及的话,就是“我在故上帝在”。
这句话?石破天惊!
它等于在宣称:这个渺小的我居然存在,那么我的背后或底基,一定有个全能的、永恒的、超越的力量存在,作为一切的支撑,而它才是真正有资格说是“存在”的。
于这或许,西方人习惯称之为“上帝”,而老子庄子将它称为“道”……
静谧之中,若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清欢时刻,若是悟见温柔的美丽,那么,冬季的寒冷,便真的不算什么了。
故事?或许,是到该言春天的时候了:
可是,该从何开始又从何结束呢?
或许,可以从
朋友:
当白色的恐怖正在蔓延着,死亡之魔在狂吼的时候,这不是一个凶信,而是一个喜兆,你接到,应该为此而快乐,因为任何魔力明知消灭不了我们,才放任自己正在发慌的心,去故意装出残酷的面子,干尽着伤天害理的事。
我走了,以后再不会见到我的笔迹,也许你为此而难过。我们这一代就是施肥的一代,用自己的血灌溉快将实现的乐园,让人类享受人类应有的一切幸福,这就是我们一代的任务,是光荣不过的事业,死就是为了这,而生者亦有生的努力方向。几多英雄勇士为此而流血,抛出自己的头颅,我不过是大海中一滴水,平原的一株草,大海无干旱之日,烈火也无烧尽野草之时。
我走了,太阳我带不走,你跟着它呀!永远地跟着它呀!
朋友,努力!天一亮,你就会看见太阳的微笑。
愿你
幸福愉快
卡留笔
旧历闰七月初三
我回来时她却走了?
我回来时她却走了!
雪上加霜的倒霉事,便是我回来时她却走了!
这一走啊,可谓是真正的擦肩而过呀!
可她真的走了吗?
面对她的走,我是真的不愿且不敢相信的呀!
我回来了,我真的回来了吗?
如果回来会面对她的走,我还不如不要回来。
因为,只要我还没回来,我就不会知道她走了,就不会给自己接下来的生活加“着料”了,然后还久久的生活在她走了后的日子里。
面对?
能面对吗?
能泡在苦水里活下去吗?
会放弃吗?
能坚持吗?
斗争下去的结果,不,熬下去的结果,我到底是该选择“放弃”,还是该选择“坚持”?
我到底都经历了和都会经历些什么?
我又得到了和又会得到些什么?
回来吧……
可,回来?
回来就得首先面对太多太多的现实。
现实?
现实有多残酷?
甭说现实中的柴米油盐和现实中的种种拷问和虑思,单就从现实之文字集成之《平凡的世界》一书之终得以能问世里,就知字里行间的现实有多么的不受现实社会中现实人的待见,而更显得有多更为残酷了……
不受待见?
更为残酷?
是的,中国bJ编辑周昌义,对着名作家路遥之《平凡的世界》的确是有不看好。当时,他在翻阅手稿时,很快就觉得《平凡的世界》没有让人读下去的欲望。因为,在当代青年读者喜欢刺激性强的商业读物而导致现实文学前景本就不佳的背景下,以《平凡的世界》之太过朴实,实难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所以,思前想后了之后周昌义决定退稿。而另一边,中国北大教授温儒敏,也曾评价《平凡的世界》说,小说本身情节一般,语言和故事且还都很老套,实在是缺乏文学艺术上终极之美感……
如此一番番被越来越多的编辑退稿后,《平凡的世界》最后是因中国央视编辑叶咏梅欣赏作品之朴实,并在她的力荐之下,才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且因小说贴近底层人民生活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受好评,并于1991年斩获了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是呀,《平凡的世界》问世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且因现实主义文学被狠狠切割,是以被一再退稿,甚至连本身就没有名气的小编辑,都会把已经成名的作家的手稿去作退回处理。
如果?
如果不是路遥一再坚持,世人可能就见不到这部佳作了。正可谓是:天之将明,其黑尤烈,怀才不遇时,也许再坚持一阵,便能遇到伯乐。
而伯乐?
中国古文有曰: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是以后世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感叹。
如此,又惶论现实生活中人情冷暖之“现实”乎?
这一点,于得长期生活在我回来时她却走了的巨大变迁中的我,是会感味、历经得尤为感到“现实”之骨感的。
现实?
现实!
坚持?
坚持!
在语秋和向北的世界里,不用想便能知道残缺终是会一次又一次的占据了上风的。
这,天可鉴。
知了?
“知了”叫了
你在房中一整年睡着
太阳下去了
月亮下去了
“知了”叫着
叫着,叫着,终于将你叫醒
风起了
快吹开那扇门
开了门
会望见他
望见他举着《申诉状》
而身后的门
正在被他变得越来越小
然后被他远远的甩去了身后
来吧
去拥抱他、她、它
有万千言语
用万千言语去表达
突然的他挥起了手
一挥手
但见挥手之下的他的眼神
似是在急道明这里不是说话的地儿
而不如回去尽情的拥抱
——呵
回来还是你的那一亩三分地
归路
归路
归路
——呵
有一种声音在叫你归路
在喊你回来
于是在你回来的路上,响起了这样一种声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该怎么办
我?
于是,我试着用十九世纪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去回答: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用忧伤,不用叹息
相信谎言不会持久
你还会拥有真实的自己
望着明天就会欢快
虽说今天不尽如人意
看那烟云随风飘逝
也还会化为美好的回忆
古者?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诚如?
诚如司马迁以之着《史记》,能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以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司马迁曾言,以口语遇遭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所以?
所以占就占吧,人生又哪能都尽是如意!面对这般那样的境遇,语秋和向北倒也能皆知坦然。
皆知坦然?
番番沉思了,或摒弃?或屏蔽?
可到头来最摒弃、屏蔽不了的,竟还是抱残和守缺。
抱残?守缺?
固守陈旧残缺的事物,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是为抱残守缺。
其实?
其实,抱残守缺也可以成为一种主动的美学选择,甚至是成为智慧与勇气的体现。
日本美学中的“侘寂”,便就崇尚残缺、朴素与无常。
比如:
-残缺的陶器
-斑驳的古墙
-凋零的枯山水
面对这些个“不完美”,人们不仅没有去掂记它那原本的完美该是个什么样子,却反而去深深记住了它那被赋予了时间沉淀后的诗意,而定格成了高于完满的更高的那般境界。
日本的美学如是,中国书画的“飞白”、瓷器的冰裂纹,当然更是以“缺”触发着观者之想象,让美在虚实间流动,在认真的赋予着留白与想象的空间。
抱残?守缺?
文物上的裂痕、古籍的残页、古建筑的朽木,其残缺之本身,早已成为了历史之证言,并承载着超越形式之厚重感,去赋予着历史痕迹之叙事性。
抱残?守缺?
在追求光滑、对称、鲜亮之工业美学之时代,“抱残守缺”体现的不正是在对标准化审美进行反抗的同时,去珍视其个体之独特性吗?
-保留伤疤的身体美学
-方言中的古语残音
-即将消失的手工技艺
于是乎,守护文化记忆便也能成为必然。
守?
对易逝物之挽留是为“守”!
对古村落修缮中“修旧如旧”之原则之讲究也为“守”!
至于,非遗传承人对濒危技艺之坚持,当然更是在延续文明基因意义上的一种坚守了!
完美?
诚如之前言说的那样,人生又哪能有什么完美?
接纳创伤、衰老与遗憾,并在其中发现其存在之光辉,又何尝不是一种直面生命局限之“抱残”?
而这种“抱残”,它当然也得有勇气,也得有一种名唤作叫:“直面”的勇气。
在“快速更新”的消费文化中,“守缺”,岂不恰是对物欲不断升温之追逐之极有必要之降温?
旧物修复、二手循环,岂不正是对“完美新物”之祛魅?
自然界的“残缺”(如荒漠、湿地)?
或许,这些曾被视作待改造之“废地”,其生态价值正在有被重新认知。
而守护这些“残境”,恰恰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智慧。
虚拟?
当虚拟世界在追求像素级之完美时,实体物质的残缺(如胶片噪点、手工痕迹)恰恰成为了抵抗数字复制之珍贵的“人性印记”。
抱残?守缺?
抱残守缺美呀!
“抱残守缺美”?
是的,抱残守缺它本身就是一种美。
当超越形式的价值得以重估,真正的完整便不在于无瑕,而在于能在残缺中去看得见时间之叙事、生命之韧性,以及万物互联之深刻之真伪了。
而这种美?
这种美,属于所有愿意俯身倾听裂缝中传来细语的人。
这种美,便属于所有愿意俯身倾听裂缝中传来细语的人!
我,如是着又大声强调言传了一遍,大声强调言传着。
正如金缮修复的器物,其裂痕处流淌着的金线,也并非是在遮掩。
因为,它恰是在为将破碎升华为更璀璨之存在而作着大胆的铮地有声之宣言!
无奈后的豁达?
无奈后的豁达,的确带有一丝沉重。在面对无法改变之现实或无法达成之愿望时,去选择了“抱残守缺”?
或许?
或许,这是一种暂时的自我保护?
但在其中,它们又何尝没藏有一处处值得深思之空间呢?
若“残缺”已是当下能力的边界,或是命运既定的轨迹?
那么,与其耗尽心力去作对抗,不如选择:去先接纳它之存在。
消极?
这不是消极!
因为,看清局限后的清醒,就像是老树之于盘踞石缝,也能在作不怨石坚了之后而去行借势之生长。
“守着缺”,去陷入惯性麻木,倒不如去不妨自问:
咱守护的,是真正该珍视的价值(如信念、热爱),还是在尽显对改变之恐惧?
与此同时?
与此同时咱不禁会问:这“残缺”中是否仍有可雕琢之余地?
因为?
因为,哪怕是微小之调整,也可能让局面终赢得松动。
草木逢冬则敛藏生机,所以?
所以此刻被迫之停滞,或许可视作为在积蓄契机。
向内深耕吧,去阅读、思考和锤炼技能!
向外观察呗,去留意环境变化中潜藏着的新新路径!
残缺之处,当然是光可以常照进来的地方。
因为,限制往往反而能激发出非一般的创造力。
承认残缺,当然得不能将之视其为终点。
因为,寻找可改善之微小切口,去调整心态、学习新方法,包括寻求帮助,自然可如同修补古陶金缮工艺般,能让裂痕成为独特之纹路。
月有圆缺是常态。
放下对“完美状态”的执念,在当下条件中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平衡,则那所谓之完整,便可成为我们与当下这不完美之间所达成和解的一个个不可难以忘却的瞬间。
水虽随器而圆方,却不碍其奔流至海。
现实的世界,虽然如容器般正束缚着水流,但水却从未放弃前行而改变形态、渗透缝隙、迂回汇聚……
如是乎,咱守护着的“残缺”,或许只是一种被需要的新的流动方式。
真正的守?
当然也不是指固守旧地。
真正的守,自然是守住心中那簇不灭的火光。
若此刻只能与残缺共处?
便唯愿:咱能在其中种下宁静而静待风起……
风起?
风起处,《活着》:
枯叶落,泛起岁月凉薄
心空着,陷入漫长沉默
被遗忘或记得,如海上浮沫
平凡背影淡没了轮廓
命运是越背越重的壳
浑浊的眼波,可有江河
多少酸甜苦乐,起起又落落
远去的人,是否还能联络
你曾想过:忙碌奔波到头来
却是为什么
坎坷颠簸、焦头烂额
只是拼命的想活着
有太多无法割舍,有太多难以言说
无可奈何,又不得不振作
你想忘的,千方百计回避了
反而更不舍
想挽留的,倾尽所有
最终还剩下些什么
回忆总萦绕身侧,太多孤单却活着
生死离别,若不由人选择
那就向前走
生活的模样,镜中勾勒小时候的梦
还想过么
在匆忙的街头,熟悉又陌生
没人回答明天是否不同
你曾想过:忙碌奔波
到头来却是为什么
坎坷颠簸、焦头烂额
只是拼命的想活着
有太多无法割舍,有太多难以言说
无可奈何,又不得不振作
你想忘的,千方百计回避了
反而更不舍
想挽留的,倾尽所有
最终还剩下些什么
回忆总萦绕身侧,太多孤单却活着
生死离别,若不由人选择
那就向前走
风起处,《江河恋》:
走过千年烽烟不见一抹沧桑
见证盘古开天日月如花绽放
多少次轮回难舍大地情深
几万里坎坷蓄积向前力量
我看见长江驾着高山奔放
千万条云河挂在天上
我听见黄河抱着中原激荡
信天游喊醉先祖炎黄
不要问我为何漂泊异乡
遥远的乡愁留在涛声波光
不要问我走过多少地方
每一朵浪花都是梦想飞扬
穿越雪山草地信念一如既往
挽起高山大海依旧柔情万丈
多少代倾心养育华夏儿女
几万年激荡伸展东方脊梁
我看见春江摇动花月流淌
渔翁的撑杆钓着太阳
我听见冰河披着婚纱歌唱
情歌里藏着待嫁新娘
不要问我为何漂泊异乡
有水的地方是家的方向
不要问我到过多少地方
沿着河走就是走在故乡
不要问我为何漂泊异乡
遥远的乡愁留在涛声波光
不要问我走过多少地方
每一朵浪花都是梦想飞扬
每一朵浪花都是梦想飞扬
风起处,《梦中那片海》:
我在海边种下一颗种子
憧憬着长大后的样子
阳光暖暖的呵护它发芽
波光粼粼中生花
我在梦里找到一枚书签
上面写一个蓝色故事
故事里面有我们的模样
你在讲我在听
愿岁月对你温柔以待
烟火人间看不见尘埃
愿未来对我慷慨这片海
一起看潮落潮来
愿热爱温暖所有的等待
哭着笑着娓娓道来
愿世界一如既往的精彩
蔚蓝的光洒向那片海
愿岁月对你温柔以待
烟火人间看不见尘埃
愿未来对我慷慨这片海
一起看潮落潮来
愿热爱温暖所有的等待
哭着笑着娓娓道来
愿世界一如既往的精彩
蔚蓝的光洒向那片海
我在海边种下一颗种子
憧憬着长大后的样子
阳光暖暖的呵护它发芽
波光粼粼中生花
我在梦里找到一枚书签
上面写一个蓝色故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