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9章 超级航空反潜巡洋舰(第一更,求订阅)(1/2)
苏联,乌克兰,
冬季淡灰色的薄雾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都笼罩在其中。一列列车沿着铁轨缓缓行驶着,车轮与铁轨摩擦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在空旷的原野上格外清晰。车窗外,枯黄的草地随着地形起伏,偶尔能看到几座红顶的农舍,烟囱里冒出的青烟在薄雾中慢慢散开,勾勒出几分萧瑟的冬日景象。
列车最终停靠在尼古拉耶夫市的火车站,站台不算宽敞,站台上的士兵穿着厚重的军大衣,身姿挺拔地守在岗位上。这是一座军事化的城市,也是一座海军和造船之城,到处都有执勤的军人,下车的乘客里,也有很多人是军人,或者是军人家属。
一名身着校级军官大衣的男人从列车上走了下来,他肩章上的星徽在微弱的光线下泛着冷光,手里拎着一个黑色的公文包,眼神锐利而沉稳。
出站后,尤里科夫抬头看了看街道两旁的建筑——大多是灰色的四层楼房,墙面有些斑驳,街道上行驶的汽车多是军用吉普和老式的民用轿车,行人步伐匆匆,脸上带着苏联人特有的严肃。他没有多做停留,径直走到路边,抬手拦了一辆出租车。
“去黑海造船厂。”
尤里科夫坐进后座,用带着波罗的海口音的俄语对司机说道。出租车缓缓启动,沿着街道往造船厂的方向驶去,尤里科夫靠在椅背上,目光落在窗外不断后退的街景上,脑海中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关于黑海造船厂的种种信息。
尼古拉耶夫船厂,人们更习惯叫它黑海造船厂,它不仅是苏联的第五大造船厂,更是整个苏联唯一能进行航母总装建造的船厂。一想到这里,尤里科夫的眼神里多了几分郑重——苏联海军的骄傲,好几艘关键的航母都诞生于此。“莫斯科”号直升机航母,作为苏联第一代航母,开启了苏联海军的航母时代;紧随其后的“列宁格勒”号,在“莫斯科”号的基础上优化改进,进一步增强了反潜与防空能力;还有刚刚在今年正式服役的“基辅”号,更是苏联第一艘真正意义上具备固定翼舰载机搭载能力的航母,让苏联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迈上了新台阶。
想到这些,尤里科夫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公文包,心里又泛起一丝期待——此刻在黑海造船厂的船台上,正有一艘新的航空母舰在紧张建造中。
那是艘什么航母?
尤里科夫并不清楚,但是在劳动旗帜工厂采访的时候,他得知一个秘密情报——根据海军的要求,米格设计局正在901号飞机的基础上研制一种舰载机。
“一种像美国舰载机一样,可以直接从航母上滑行起飞的战斗机。”
唯一的问题是,苏联有这样的航母吗?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尤里科夫才会来到这里——苏联唯一的航母制造中心。
出租车穿过市区,渐渐靠近黑海沿岸,远处隐约能看到造船厂巨大的龙门吊,像钢铁巨人般矗立在海边,起重机的吊臂在天空中缓缓移动。尤里科夫挺直了脊背,整理了一下衣领——这次前往黑海造船厂,将是他执行的最重要的一个任务。车窗外的风更烈了,吹动着路边的树木,而尤里科夫的目光,早已投向了远处那片忙碌的造船厂区域。
出租车停在黑海造船厂厚重的铁门旁,铁门上方的红星徽章在秋日的光线下泛着冷光。军官推开车门,拎着黑色公文包走向警卫岗亭,两名身着深蓝色工装、腰间别着对讲机的警卫立刻上前,目光警惕地打量着他。
“同志,出示证件。”
警卫的声音低沉,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
军官从公文包里掏出一本红色的证件,递了过去,同时清晰地表明身份:
“我是来自莫斯科《红星报》的记者,名叫尤里科夫,奉命来船厂进行军工生产专题采访。”
警卫仔细核对了证件上的照片与印章,又通过电话与工厂内部进行联系后,态度很快缓和下来,侧身让出通道:
“请稍等,我们已通知宣传部门,副经理会来迎接您。”
不过五分钟,一辆黑色轿车从厂区内驶出,停在军官面前。车窗降下,一位穿着灰色西装、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人探出头,脸上堆着热情的笑容:
“尤里科夫同志,我是船厂分管宣传的副经理彼得罗夫,久等了!”他下车与军官握手,力道沉稳,说道:
“接到通知就赶紧过来了,能接待莫斯科来的记者,是我们船厂的荣幸。”
“彼得罗夫同志客气了。”
尤里科夫握着他的手,语气平和,说道:
“快到年底了,报社计划出一期‘军工战线年终特刊’,重点报道各军工单位的生产成果,黑海造船厂作为咱们的航母摇篮,自然是重点采访对象,希望船厂能配合。”
“一定全力配合!”
彼得罗夫立刻拍着胸脯保证,引着尤里科夫往厂区内走,脚步轻快地介绍起来,“您可能也知道,咱们黑海造船厂是全苏联最先进的船舶制造基地,从‘莫斯科’号到刚服役的‘基辅’号,每一艘航母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现在啊,我们不仅在建造‘基辅’号的2号舰,而且还有更重要的项目在推进——全苏联最大的军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