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吴舟“架构师”(2/2)
但吴舟给的又是很合理的要求,一时之间还真不好反驳...
最后就是找了个由头,这次的合作讨论,延后再谈一下...
一时半会,肯定也是聊不完的。
“这些事你们推进着,但这段时间我在广州,也不想因为这个事,耽误了整个事情进度...方便的话,帮我引荐一下贵公司的一些技术大牛,我想利用好这段时间,去技术部多找几个大牛好好聊聊咱这个A的技术细节...”
吴舟的要求很合理,最后那边当然也没有拒绝...
随后,这么一群领导就顺便的带着吴舟去了一趟技术部门。
技术部门的负责人也是亲自到门口,脸上洋溢笑容的,和吴舟主动握手,神情殷切。
这一幕看在办公大厅所有的有那么一点好奇心“技术员”的眼中。
他们在猜测吴舟究竟是谁。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少部分人,则是完全的沉浸在自已的世界里,目光完全聚焦在自已的电脑屏幕上。
脸上表情却是各异,有人开心,有人蹙眉,有人神情激动,双手在键盘上挥舞如飞。
又半个小时后,这会儿办公大厅里,吴舟身边就只剩下了一个技术部门的老大的“助理”陪着。
是一个长得很是赏心悦目的女人,穿着职业ol装,脸上也是一直带着淡淡笑容,给吴舟介绍着技术部门一个又一个的技术大牛。
业务能力还是可以的,至少,对
当然了,也不是说,所有介绍的大牛,都是有真才实学,吴舟还是能“看出”有那么几个水货,这些水货,在被介绍自已的那些成绩时,偶尔的小动作表现出了他们内心真实的“心虚”。
不过这些吴舟并不会直接说出来了,而是先记下来那些表现得“非常坦荡”的人才。
又是半个多小时之后。
女助理轻声细语,温柔款款的目光完全放在吴舟身上,“吴总,那我这边暂时就先不打扰了,具体的工作方面,您和他们聊,要是还有什么需求的话,可以随时告诉我...咱们加个联系方式...”
就这样,女助理和吴舟互换了一下联系方式,临走时她还和吴舟握了握手,小手柔弱无骨,最后双手分开的时候,她的手指却是轻柔地在吴舟的掌心划过,似是随意,却又有那么一丝丝的有意...
不过吴舟表情上看不出来什么...
她才转身离开,吴舟这边转头就走到了之前“觉得”还不错的技术大牛那块儿...
只是简单的几句寒暄之后,吴舟就直接开始切入正题。
“你们说的这个MQTT,它是像Wi-Fi一样的吗?它和HTTP有啥区别啊?”
“那如果我人在外地,想让我家空气净化器打开,它怎么知道的呢?”
“蓝牙连接,是不是只能在家里连?能不能手机连上云端,再从云端反推给设备?”
吴舟这边问出来的很多问题,在这些大牛眼中,当然是非常基础的,但看在吴舟“身份显赫”的份儿上。
他们还是一板一眼地回答着吴舟的问题,不过这种迫于“职场压力”的回答,情绪方面还是不高的...
“呃……MQTT是个通信协议吧,反正设备用它就能连上服务器。”
“你理解成远程遥控就行,我们后端会处理。”
“蓝牙就是短距离通信啦,远程要靠Wi-Fi或者云控制。”
技术人员的回答非常的简练。
而吴舟这边理解了,那句是点头,不理解了,那就再去追问细节。
就这样一天两天...
同样的地方,同样的人。
来到这里依旧还是女助理接待吴舟,只不过看向吴舟的眼神,略微有些幽怨,但吴舟却是表现得犹如“技术宅”一般,眼里只有那些同样技术精通的“技术大牛”们。
每次过来只是和她最简单客套的寒暄,随后和这些技术人员沟通时,却明显地表现出了兴趣盎然,还有各种“浮夸”的表情。
这些技术大牛们,刚开始也只是想着应付下的回答几个问题而已,吴舟从一开始问的那些问题,就能看出吴舟和他们是不同“行业”的,一个外行人而已。
所以他们觉得,吴舟最多也就聊一聊,说几句,第二天大概率就不回来了。
隔行如隔山,聊这些东西也没意义啊。
但是哪想到,第二天,第三天,吴舟依旧雷达不同的相同时间过来。
而且每次过来之后,问题也是在逐步的深入。
“MQTT因为它轻量,但我查到还有CoAP协议,它也轻量级,还有DTLS安全机制,那为什么不选CoAP?”
“目前配网我们选择‘热点配网’好?,还是像米家他们用‘蓝牙辅助配网’更好?哪种连接更快?更稳定,还有没有什么其他方案?”
“如果我们后期产品多了,每个设备都独立开发协议接入,会不会导致平台碎片化?能不能做统一协议封装?”
只是短短2天时间,吴舟明显的是已经搞懂了一些技术基础问题,问题已经开始向更深程度挖掘的意思。
而这些大牛们,现在再度回答吴舟问题的时候,也不像是刚开始那样的敷衍了,而是会认真一些,说得更仔细一些...毕竟吴舟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至少让他们产生了”为人师”,觉得自已教的东西,没有白白浪费。
“嗯,确实CoAP也是轻量级的,我们团队之前也有过讨论……但它的生态不如MQTT。”
“蓝牙辅助配网成本高,要加BLE模块。可以做,但会提高物料成本。”
“统一封装……这个思路是对的,其实我们也在考虑做‘设备抽象层’...”
转眼,已是一周...
办公大厅里的吴舟和几个技术大牛围坐在一起...
这些大牛们人手一个笔记本,一个个的表情认真...
“我想了一下,如果我们产品线越来越多,智能家居产品需要支持联动、场景配置,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个‘中控引擎’?配置化逻辑代替写死的联动规则。”
“而且,长远来看,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设备能力抽象成标准模型,比如开关类、温控类、传感类?让新产品只需‘注册模型’,不用重复写控制逻辑。”
“我不是搞技术的,但我画了个简单的架构图——你们看是不是能用在我们A的设备接入上,底层协议都包一层API,用Tag识别设备类型,前端自动渲染控件。”
几人听到吴舟这番话后,第一时间凑过脑袋,看着吴舟做的那个架构图,蹙眉沉思...
看了一会儿,如是有不太懂的地方,就会问一嘴吴舟,或者彼此几人探讨一下...
从最开始时,吴舟的问题,他们可以随口就答。
再到,略作思考。
以及现在...
他们需要围坐一起,讨论吴舟这边做出来的方案可行性。
哪怕是他们自已也想不到,这不过才仅仅过去了一个星期而已。
吴舟已经是有了“架构师”的架势...
终于一番讨论之后。
“吴总,您说的这个‘能力模型’的抽象思路,我们没做过,但你这个图....晚点,不...待会儿我和公司同事一起开会碰一下看看是否可以执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