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有个职业面板 > 第476章 ‘吃一堑长一智’

第476章 ‘吃一堑长一智’(1/2)

目录

舆论的头版头条都是挂着吴舟的名字。

原本这次李平和赵瑞过来,吴舟这边的设想就是,先是通过李平的公司,发布相关的公告,然后自己这边再配合的做做舆论引导,毕竟终归到底,这个事情自己只是被“牵连”的。

李平的公司,自己只是一个“小股东”而已。

所以,只要舆论引导好了,对自己这边影响确实不大。

至于李平他们那边,只要自己这边危机过去了,其实他们那边的危机也就过去了,毕竟这次的事情能到现在这一步,主要也是因为自己。

而且哪怕最坏结果,李平和赵瑞公司那边项目真的因为这个事情彻底黄了,但对吴舟来说,再成功一次,吴舟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重新再来一次的话,吴舟这边也会用自己这段时间了解到的一些商业手段,去帮助李平他们做好一定程度的“风险隔离”,让后续公司这边的发展变得更为平稳。

现在,既然李平和赵瑞那边有不同想法。

吴舟这边却不会等他们磨合好了。

“这个事确实很重要,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决定的...”

吴舟让他们俩商量着,但自己这边已经是直接吩咐了下去。

“执行第二方案...”

吴舟这边确定消息发送之后,新媒体部门很快的就行动起来。

当天傍晚七点左右,互联网上就开始出现了一些关于吴舟公司这边的一些“澄清视频”,这些视频当然是之前就已经联系,做好了的,只是在等待吴舟公司这边确定什么时候发而已...

而第一波博主主要是由一些一直以理智为主的评论博主,大多粉丝数不高,但这些博主的粉丝相对来说却是比较偏向于理性,也愿意去看“长文章”去思考...

相较于当下互联网上主要是以“情绪为主”的博主,这些理性博主虽然小众,但粉丝粘性却是意料之外的高....

“首先,我想抛给你一个看似简单却值得深思的问题:你觉得自己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在回答之前,不妨先稍作停顿,认真思考一番。

实际上,关于你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判定,并非完全由你自己决定,很大程度上,是由你周围的人来左右的。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学原理与人际交往逻辑。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点,让我们假设这样一个场景:想象一下,有一群完全陌生的人,出于某些不明原因,开始在各个场合到处宣传,并且大肆渲染说你是坏人。他们可能会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对你不利的言论,在公共场所向他人诉说对你负面的评价,这种传播如同涟漪一般,逐渐扩散。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那些听信的人来说,你就是坏人。即便你本身品行端正,从未做过任何伤害他人的事,但由于这些外界信息的灌输,在这些相信者的心里,你已然成为了一个负面形象。

其中的逻辑在于,人们在认知他人时,往往依赖于外界所提供的信息。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在整个社会舆论场中同样如此。

互联网上的一些舆论,就如同上述假设中的陌生人宣传一样,具有强大的操控力。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塑造或改变大众对某个人、某个群体甚至某件事的看法。例如,一些热点事件在网络上曝光后,它真的是真相吗?....”

从开头的抛出来的“反直觉”的结论,再到后续深入的剖析,再到最后话题隐晦地联系当下互联网舆论上对“吴舟”还有他们家产品的攻击...

这些视频刚开始只是小范围的传播,不过吴舟公司这边是给到了一定“预算”的,先是给到基础的200元的“推广资金”,再筛选其中互动数据比较好的,进一步追加500元资金投放,然后一千,再到更多...

一步步地筛选出来其中数据最好的...不断地增加投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