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9章 吃饱喝足,去战斗!(2/2)
彼岸积蓄已久的力量,开始缓缓浮出水面。
按计划,舆论先行。张长发的线下拓展部队与陈彤的信息化部队率先推进。
第一阶段,被内部称为——“讲故事”。
在过去六个月中,“全军出击”项目有组织地招募金融背景人员,渗透进入多家合作小贷公司与银行内部,深度探查其在合作中实际承担的风险与转嫁手段。
旨在深度探查合作过程中这些机构实际承担的风险情况及风险转嫁手段。
与此同时,经严格训练的精锐成员伪装成借款用户、合作伙伴甚至前员工,潜入各类线上线下社群,收集暴力催收、超高利率、诱导借贷的真实案例与证据。
所有收集到的情报和资料经由严密的组织流程:首先由基层人员进行初步收集与筛选,随后化零为整进行初步汇总;
之后传递至专门的“海军信息部队”,进行系统的统计、整理与多维度分类;
最终这些经过处理的信息再次化整为零,精准分发给部署于各平台的“彼岸海军”执行单元。
自7月中旬起,一场高度协同的多平台舆论行动全面展开。
在知乎、微博、百度贴吧、豆瓣小组、猫扑、抖音等几乎所有主流网络平台上,出现了大量主题一致、细节各异的“用户发声”。
这些内容通常以亲身经历或身边故事的形式,具象化地揭露相关金融机构的不当行为,例如:
知乎问答中,“如何评价某呗的暴力催收?”——回答中充斥着大量关于骚扰家人、伪造法律文书、人格侮辱的详细描述。
微博话题#揭秘提前消费和贷款陷阱#下,众多“用户”分享借款合同陷阱、实际年化利率超国家规定数倍的计算截图、以及还款过程中的各种遭遇。
抖音/快手:短视频形式传播情感冲击力更强的故事,如“一个视频讲清我的人生是如何被贷款拖垮的”、“催收员的电话录音曝光”。
豆瓣/贴吧/猫扑:则在小组和论坛中,以更社区化的方式散布着各种“内部员工爆料”和“受害者现身说法”的讨论帖。
这些经过精心策划的“小作文”虽然具体情节各异,但核心主旨高度统一,旨在通过海量的、看似独立的个案叙述,形成强大的舆论共识,揭露和放大合作金融机构的风险与弊端,为后续行动营造舆论环境。
由于这些案件都是真实案例,许多网友们证伪证了半天发现网上这些事竟然都是真的,反而更有效果。
彼岸科技园,陈彤办公室旁边的会议室已经被他临时征用,成为‘马已今服’信息指挥部。
经过一周时间的预热和铺陈,作为首场信息战的指挥官,陈彤化身节奏大师,不是一上来就火力全开,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文火慢炖。
“彤总,微博开始封我们账号了。”
“换批账号,继续试探新浪那边的封禁尺度,拉扯应对。”
“明白!”
“快手那边呢?”
“暂时没有异常。”
“好,继续保持关注!”
“是!”
两天后的作战室内,陈彤推门而入,击掌引起所有人的注意:
“各位,准备转入第二阶段”
场间众人秒懂指令,颔首回应后便各司其职,如精密齿轮般启动运转。
若说第一阶段“讲故事”是依托深度研究与情报构建叙事框架,那么第二阶段的多维出击,其核心便是以“讲道理”动摇既有认知。
7月下旬的某天,消息是从几个核心财经论坛和微信群流出的。
起初是几篇源自知名独立研究机构的分析文章,在核心财经论坛与专业微信群间流传。
《解构蚂蚁:科技独角兽的金融内核与监管套利》
《高杠杆下的繁荣:蚂蚁模式风险传导机制分析》
内容充斥着复杂的模型架构、晦涩的专业术语与密集的数据援引——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面向金融圈层的“内部对话”。
这些文章像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券商分析师、基金经理和行业研究员的邮箱与群聊中无声流转,尚未激起大众层面的波澜。
但某些敏锐的观察者已然捕捉到信号:几位素来言辞谨慎的首席经济学家,在转发这些报告时,所附的短评竟带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谨慎。
几天后,风向开始发生微妙偏转。
更多分析报告陆续浮现,视角日趋锐利,直指蚂蚁“科技”外壳下的金融实质与监管套利空间。
雪球、同花顺等平台的讨论区中,开始涌现大量对其估值泡沫的质疑声音。
与此同时,一批由资深财经学者与分析师撰写的深度解读,开始在微信公众号与知乎等平台扩散传播:
《蚂蚁金服:科技独角兽还是影子银行巨兽?》
《解码蚂蚁高利润之源:游离于监管之外的金融杠杆》
《系统性风险的盲点:蚂蚁ABS模式的隐忧》
这些文章经由经济、金融与互联网领域的专业读者交叉验证,因其扎实的数据、冷静的论述和清晰的逻辑,逐渐积累起可信度。
而真正的转折点,在一周后悄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