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当长工也抢着来:赚钱不易啊(1/2)
老家打来的电报是给老爹的,上面不超过十个字:“俊峰俊贤已买票赴疆”
李俊峰也来了?
李龙有些意外。俊峰来过两趟,赚过两回钱之后就回去了。家里有儿子,当时其实他是和俊山一样有机会成为工人的。
但他和俊山不同的是,已经结婚,有儿子,家里父母都在,也挺照顾着,没分家。
所以就没想着留疆,现在怎么又突然过来了?
“还不是没钱了?”李建国叹了口气说道:
“这电报一来,老爹就打电话回去问了。说是儿子要上学了,地里赚不来钱。前两年来北疆赚的钱花的差不多了。
老家队里的那些人大都去南方沿海打工,老爹打问的要求高,没几个人想来,倒是俊贤家在俊山家隔壁,知道一些情况,所以就想着过来了。
俊峰不知道咋听到消息了,就吵着要跟着一起过来,算是不告而来吧。”
李龙明白,这人家把票都买了,你就算不让人家过来,那也是阻止不了的。
不过他这回可没想着当老好人。上一次给了机会,俊峰不想留,那就没办法。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现在找人本身就是找长工,不可能像上一次一样再给找活了。
况且那一次主要还是携带着二哥的事情,这回隔得远。他和俊峰的爹算是一个爷爷的,和俊贤更是又隔了一层,虽然没出五服但也差不多了。
“那过来就过来吧,”李龙说道,“反正咱家地多,有的活干。你和大嫂刚好可以闲一下。实在不行就给别人家推荐一下。”
“问题就在这里,还只能这么干了。”李建国摇了摇头,“你二哥打来电话了,说你二嫂的弟弟在老家没事干,也想着出来闯闯。
他们家在老家就听说咱们家里招长工,你二嫂的弟弟就想着能过来干几个月。”
“嘿!”李龙乐了,“以前一个个都觉得北疆是苦寒之地,过来干活就是找罪受,一个个都不想来,现在一个个倒是主动要过来了。”
“那咋办?咱家虽然有近百亩地,但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啊。”李建国叹了口气,“看看过来再安排吧。”
“我二哥的小舅子要没来就算了,要来的话,让我二哥自己想办法去。”李龙笑笑,“这当了工人了不起了,还做起这边的主了?早几天打个电话,哪有这么多事情,还想搞个先斩后奏?”
李建国其实心里也是在埋怨二弟,但他不能当着小弟面说。
李龙的话其实也是他想说的,这时候李龙当着老爹的面说出来,倒是省了他的事情。
李建国总有顾全大局的想法,想着既然过来了,那就木已成舟,最多也就年底掏个几百块钱打发过去,没想到李龙说的这么绝。
“你二哥那边肯定难找活。”李建国摇了摇头,“我在队里问问吧。”
“其实也可以锻炼锻炼。”李龙突然想到种棉花的事情,“如果真能干活,明年咱们就可以种棉花了。”
种棉花这时候需要大量的人工,钱肯定是能挣到的,就看这些人能不能下苦了。
李建国原来所在的连队种过棉花的,他没种,但知道怎么种。
所以迟疑了一下,这未尝不是一条路子。
“不光种棉花。如果能下得了苦,明年咱们开出来的地,和家里的地,就可以多种一些经济作物了。”李龙说道,“住的地方咱们有,吃饭啥的花不了几个钱,剩下的就看他们能不能干活了。”
“那是。”一直没说话的老爹这时候插了一句,“就算是亲戚,干不了活那也不要。这个恶人我来做,要不能干活,趁早回去。”
他这回办事没办好,心里也是不太舒服,想着怎么弥补呢。
“那你不干谁干?”一直窝坐在门口的杜春芳也没好气的说,“打电话的时候说得好好的,这临了,办成这样子?”
老爹李青侠下意识辩解着:
“那我还能绑着人家的腿不成?”
“你就不能打听的时候让那边别往外传?”
“那咋打听?能堵住几张嘴?”
“老爹老娘,没事的。”李龙急忙劝说,“咱家近百亩地哩,几个人过来都有活干,等人过来再说,说不定还真就能干哩。”
李龙一开口,老娘就不说话了,反正小儿子说的都对。
“那就等吧。”李建国知道这事也只能这样了,他们不可能真过去挑人,就算过去了,那边又有多少是真了解的?
梁月梅从头到尾都没开口。公公婆婆那边的事情,她没啥好说的。真要来人了,如李龙所说,能干的就干,不能干的明年不让来就行了。
其实就这么简单。
李龙又问了大哥队里有谁家能雇得起长工,李建国想了想说道:“也就老王家。别人家里地还没咱家多哩,这两年开地了,但开的都是一二十亩的那种,家家都种得过来。
就是老王家开的地得有一两百亩了,虽然多种的是麦子,但那也得有人收才行。”
棉花的种植还没开始,所以盐碱地眼下还只能是荒地。
李龙就想着也许破局的就在眼前?反正真要找长工来了,找一个和找几个区别不大。只要能找来,那就能开盐碱地种棉花。
只要下苦,自己就舍得给钱。总的来说,花几亩地的收入雇佣几个人种几十亩地,肯定还是赚的。
也许就开了这四队种棉花的先河了。
前几年分产到户是一次分地,九七年九八年是土地二次承包,那以后就可以开垦大片的盐碱地当个地主了。
这么久了,李龙也这么有钱了,依然是想当个地主然后坐收地租的。
三下五除二把即将到来的族人安置问题说好了,然后就没啥事情了。
即将收麦,各家都在准备工具,还有要荫麦场了。算是托李龙的福,这两年四队用镰刀的少多了。以前割麦前各家都得把镰刀磨得快快的,不然的话割麦不利索影响速度。
现在有了收割机,几乎没人再人工割麦了,那活太难干,没人会想着没苦硬吃。
所以镰刀也磨,但用的少了,大多是要去苇湖、小海子割一些苇子来做绑麦捆子的腰子。
“老王家种的麦多,听说打算请康麦因过来收割。”李建国感叹着,“他家也算是大户了,那割着才方便,直接把麦子收了,就是可惜麦杆子都落地里了。”
这时候种粮不光讲究颗粒归仓,还讲究物尽其用。
把麦子割了打场后,麦子收了交公粮,麦杂头喂鸡,麦尾子(麦子壳)拓土块,麦草直接卖给造纸厂。
几乎一点浪费都没有。
但用康麦因收麦,那除了能把麦子收回来,剩下的麦尾子麦杂头和麦草啥的,都没有了。
甚至于如果康麦因开不好,还会遗漏大量的麦子在地里。
这跟棉花大批量种植后开采棉机一样,一要看机器二要看驾驶员。操作不好或者有意不好好操作,一亩地收五百公斤的棉花也能降到四百五十公斤,剩下的就直接给浪费到地里了。
所以李建国才会如此说。
毕竟能吃饱饭没多少年。
浪费不起的。
但是王家做法也没错,一两百亩地的麦子,哪怕是用收割机来收,哪有那么大的麦场来打?而且要打多少天?
总的来说,有利有弊吧。
“小龙,你那个收购站能不能再进人?”老爹李青侠问道,“如果老二媳妇的弟弟过来,干不过来,他那边不好安置,你能不能给找个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