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 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乌城车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

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乌城车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2/2)

目录

“哈哈,谢谢马干事。”姜至瑜的笑是真诚的,“我也是瞎猫撞到了死耗子,真没想到能上。对了,这趟我跟着李龙同志进了山才知道他们在山里修路是真辛苦啊。

当然山里的资源也是真的多,我们还看着李龙同志打了两头野猪呢!早知道山里这么好玩,我早就应该跟着李龙同志进山了,毕竟他是我们乡的嘛……”

马晓燕有点想咬人的冲动,这是明晃晃的示威啊!

“那就希望你能从李龙那里得到更多的新闻线索。”马晓燕笑着说,“也希望我们以后有合作的机会。”

挂了电话,马晓燕立刻就给李龙的收购站打了电话,结果收购站那边说李龙不在。

马晓燕这才时候想起来,李龙平时大多数时间都不在收购站,她想出门去李龙家里找一找。

李龙是个新闻宝库,她已经不止一次这么想了,但平时一忙就给忘记了,不然的话,这两条新闻,至少一条应该是自己的!

但还没出门,副部长就给她安排了活,让她带着照相机跟着自己出去一趟,有一家企业要开业,事关县里的一些投资和建设,需要采访拍照。

马晓燕没办法,只好跟着副部长出去了。

等她第二天忙完好不容易有空去找李龙的时候,结果韩芳给她说,李龙去乌城了。

姜至瑜在写稿,马晓燕在忙着组织参加县里的各项宣传活动,李龙自然也没闲着。

第二天杨波就给收购站那边打来电话,告诉李龙图纸画好了,让他有空去取。

李龙开车去了水利局,杨波自己一个人在办公室,他说其他同事有事出去了。

“现在兴修水利是县里的一项重要工作,”杨波一边拿图纸一边说道,“我们得去各地方进行指导,同时也要检查原有的水利设施。

其实这趟去你们村里的那个小海子,搞闸门的事情我也算是有点功劳了。说实话这两年一些六十年代建设的小水库和大渠等水利设施,因为洪水导致不少都受损了。

你们这个小海子,如果再碰到今年年初的那种大洪水,说实话就现在的坝体很难保住。咱们县里农田都是水浇地,一个小水库出问题,虽然对我们影响不大,但面子上难免挂不住。

现在你主动修这个闸门,我们省事省钱,而且年底还能在总结上加一条,说实话对我也有好处。”

两张图纸,上面不光有标注,还一条条写清楚了注意事项。无论是去搞闸门还是修建设,都很明确。

“我再给你一个地址,你可以直接去买闸门,这东西咱们这边没有,得去北庭那边拉。至于修桥的水泥、钢筋啥的就不用我给你说了,不过你那个施工队是个草台班子,如果想有进步,得找个学工民建的,至少得有真正懂技术的。”

这话算是推心置腹了,李龙自然也是很感激。

“这一百块钱师兄你也别嫌少。”李龙掏钱,“我知道这图纸肯定费了你不少的心血……”

“嘿,一百块啊!”杨波感叹着,却没接钱,“功劳我领了,这钱我就不能收了,不然查起来麻烦。”

他说的很坚决,李龙想了想,就从兜里掏出一个品相不错的碧玉籽料放在桌子上,说道:

“这是我前段时间修路的时候捡的,你留着玩吧。”

杨波嘴皮子动了动,最终还是没拒绝。

他心说,我就留下来玩玩,真查的话,到时还回就行了。这玩意儿和钱不一样,钱收了,大概率就花了,一百块钱可不少。

李龙拿着图纸回去了,他要好好研究一下。

当然也就研究了两天,以他目前的眼光来说,真不难。

当然,后面要接官方的活,工民建的技术人员肯定是要找的。

他把图纸放好,至少也得等农忙结束后才能找孟海商量这件事情。

接下来就是去乌城,一来是感谢杨波的老师,那位教农田水利的教授,另外一个就是去乌城要把裱好的画拿回来。

虽然目前闸门和桥还没修,但李龙看到图纸后,相信这件事情会顺利完成。

他开着吉普车,带着肉干到了乌城。

正如给杨波说的那样,以后他的肉干就成李龙自己的特产了,给人送礼就送这个,独一份,有面子还好吃。

肉干依然是吴教授一份,罗教授一份。

经罗教授介绍认识了方教授,方教授名叫方亚男,是一名留着短发非常干练的女性,四十多岁的样子,个子挺高,得有一米七多点,倒是让李龙有些意外。

更让他意外的是,方教授本身就是北疆人,大学是在燕京上的,后来回到北疆工作,改开前后都在农学院教书。

对李龙要给自己家乡的水库修一个防洪的闸门,包括给山里的牧民修路建桥的事情,方教授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说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她自然是要支持的。

“我教的学生南北疆都有不少,一些还在联系的,大部分都在农田水利部门工作,以后你有类似的问题,可以直接找我。”

方教授虽然是女性,但性格很豪爽的,她告诉李龙:“你们这些直接做事的年轻人,我看着很喜欢,现在高谈阔论的人多,踏踏实实做事的少,嗯,你很不错!”

李龙还挺激动的,自己做事有一定的个人目的,但在教授这里给出这么高的评价,他还有点不好意思。

方教授的课比较多,匆匆忙忙的见一见李龙,收下了他的肉干,又匆匆忙忙的去上课了,走之前给李龙留下了她办公室的电话,让李龙有事给她打电话。

方教授走了,吴教授让李龙留了一会儿,她详细的询问了目前打瓜种植收获和销售的情况。

李龙把自己所知道的都给说了,他想了想,把目前还种西瓜的一些情况也说子。

“籽用打瓜的确很受市场限制,”吴教授点点头,“种西瓜又容易跟风,农业种植的确得讲科学,既要科学种植,又要科学的研究市场,这是一个大话题啊。”

“以后可能还会出现籽用西瓜,或者无籽西瓜,又或者一些特殊品种的西瓜,还有籽用南瓜等等。”李龙习惯性的又把一些记忆中的东西说了出来,“农民在种植的粮食足够到温饱的时候,自然就会想种能够赚钱的作物。”

吴教授缓缓点了点头,是这个道理。

吴教授离开后,罗教授也和李龙聊了一会儿,李龙把打算在盐碱地上种棉花的事情给他说了,罗教授笑了:

“其实我想和你说的也是这个事情。在南北疆好些地方我都呆过,目前来看,测土施肥是特殊情况特别对待,针对每一块地来进行的。

而在盐碱地上种棉花、甜菜等作物则是适应性的种植,这些抗盐碱、耐盐碱的作物能在盐碱地上生存收获,对农民来说反倒是经济成本最低的。”

李龙离开农学院,先去了刘工那里,搞到几块翡翠饰品,然后又去了火车站。

玉素甫这一回在呢,他说最近去了一趟南疆,回自己的家乡收了一些籽料。

“现在嘛,那边有人过去了,小籽料嘛也有人收呢,不过给的价钱比较低,还不如你最开始给的价,我就收了一些带过来在这里卖,能卖掉呢。”

玉在汉族人眼里毕竟是好东西,哪怕买不上大的好的,买点小的带回去也行啊。

正说话的时候,就有几个人走了过来,有买干果的,有的可能听说过玉素甫的摊子,过来买玉。

然后李龙就看到了一个很久没看到过的人。

他现在记忆力很好,所以这个人一出现,他就认了出来,只是没上前打招呼,因为他不确定对方认识不他。

那个在山里受了伤,躲在木屋棚子里的穿中山装的人。

刘山民发现有人注视自己,心头一紧,但当他看到李龙的时候愣了一下,笑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