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快穿大秦,我和抚苏闯咸阳 > 第600章 平安济世

第600章 平安济世(1/2)

目录

夏天过去,秋收时节,阳安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丰收。水稻沉甸甸的,压弯了稻穗;玉米长得比人还高,棒子又大又饱满。老栓家的三亩水田,收的粮食比往年种旱田时多了两倍还多,他特意挑了最好的大米,装了满满一担,送到城主府。

“孙大人,您可一定要收下!”老栓把米袋往地上一放,“没有您,俺家哪能有这收成?”

孙健推辞不过,收下了米,却让管事回赠了两匹布、一袋新磨的面粉。“这是你应得的,”他拍着老栓的肩膀,“好好种粮,日子会越来越好。”

丰收的消息传到周边郡县,不少百姓都想来阳安城投靠。孙健让人在城外新划了一片区域,盖了简易的房子,分给新来的人,还借给他们种子和农具。“来了就是阳安人,好好干活,有饭吃。”他对新来的百姓说。

阳安城一天天壮大起来,不仅有了充足的粮食,还因为引水工程,带动了陶器、铁器的需求,城里的工坊越开越多,连周勃都派人来采购农具,说是要发给北边的屯田士兵。

这天晚上,孙健和扶苏又坐在书房里,对着舆图喝酒。舆图上,阳安城的范围被孙健用红笔圈了又圈,比原来大了近一倍。

“下一步,该修座桥了。”孙健指着浣溪下游说,“那边的村子想进城赶集,得绕老远的路,修座桥,方便多了。”

扶苏笑着举杯:“好,修桥。一步一步来,总能把阳安城建成咱们想的样子。”

窗外,月光洒在新修的城墙上,映出“阳安”二字,安稳而明亮。远处的稻田里,偶尔传来几声蛙鸣,像是在为这片土地的新生唱着赞歌。

阳安城的桥,修在了浣溪下游最宽的地方。这里水流平缓,两岸是坚硬的岩石,是建桥的好选址。孙健请来了周边最有名的石匠,其中有位从关中逃难来的老石匠,据说年轻时参与过阿房宫的修建,对石料的运用颇有心得。

“大人,这桥得用青石,耐压、耐泡,能传百年。”老石匠摸着岸边的岩石,对孙健说,“只是采石得去三十里外的青龙山,运回来不容易。”

孙健早已盘算过:“我让人修条运石的路,再赶制十辆木车,用牛拉着运。石匠师傅只管设计,人手和材料,阳安城全包了。”

修桥的消息一传开,百姓们又主动来帮忙。这次不仅有农夫,还有城里的商户——他们想着桥通了,生意能做更远,都愿意出些钱或力。绸缎铺的张老板捐了十匹麻布,用来给石匠们做遮阳的棚子;铁匠铺的李师傅带着徒弟,免费给木车打铆钉;连私塾的孩子们,都趁着放学来给工人们送水。

老石匠设计的桥是拱桥,共三个拱,中间的最大,能过行船,两边的稍小,节省石料。他在地上用石灰画出桥的样子,给大家讲解:“这拱桥就像人的脊梁,分散力气,再重的车压上去也不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