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灶户(三)(2/2)
五两的银锭还是有些大的,虽然吴小六将他攥的紧紧的,但是妇人还是看到了一角银子的光芒,她忐忑的伸出了手,吴小六将银子放在了她手上。
沉甸甸银子入手的那一刻,妇人的心瞬间都化了。
“当家的,那锭又是哪来的?”见到银子,妇人的语气都变得亲切了起来。
“嗨!银子到你手上你尽管拿去花,不要多问的,就不要问。”吴小六做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出来。
李俊业和刘昕两人很快就到了村长家,大明实行里甲制,村长即是里长,古代皇权不下乡,千万不要小看里长在村子里的能耐。
村长家很大,经过交谈,发现村长竟然还是吴小六的堂祖父,看光看二人年龄,很难联想到两人隔着两个辈分。
知道是大人物来了,村长不敢怠慢,早就吩咐人,将家中收拾出了三间好房,李俊业和刘昕住最好的一间,剩下的两间房则由亲兵们住下,就在隔壁,毕竟乡下不比城内,安全还是要重视的。
至于其他差役和亲兵,则被村长安排到了附近的各处民居中。
夜色还早,李俊业将村长叫到了自己的房间,想和他聊一聊灶户的情况,聊完之后,才发现现在的灶户是真的穷,而且是越过越穷的那种。
经过村长介绍,很大原因是因为燃料越来越难以获取,导致煮盐的成本越来越高,而盐是专卖制度,灶户并不能将盐卖给商人,只能来由官府收购,然后官府会按照一定标准给予“工本”(即报酬),问题是工本的标准很久都没变过了,但灶户煮盐的成本却越来越高。
柴米油盐酱醋茶,柴乃排在第一位,如果认为古代是山清水秀,植物茂密,遍地都是森林,那么就是大错特错了,除了王朝初期,人口稀少,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山都是光秃秃的。
没别的原因,当时能普遍性获取的燃料只有柴草,并且盖房材料也主要是木材,所以古代燃料一直都不是廉价品。
李俊业趁机借着村长提到的燃料问题,再次仔细的给村长科普了一下晒盐法,他的晒盐法,几乎不用燃料,刚好解决了灶户们目前遇到的燃料问题。
村长顿时也来了兴趣,都是灶户对于登州的晒盐法早有耳闻,但耳闻毕竟是耳闻,经过了李俊业耐心的介绍之后,村长才认识到了晒盐法的奥秘。
闻知李俊业在两淮的盐场,打算主要找人合作,顿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了村长的脑海,他犹豫了好久之后,终于鼓起了勇气,问道:“李总兵你看我们行吗?实不相瞒,听了李总兵的介绍之后,我们村海边的那块地,是绝佳的是晒盐之地,此地不仅空旷多风,还刚好的外高里窄,开挖一引水渠之后,刚好又能依靠涨潮时灌入海水。”
“你们?”李俊业托起了自己的下巴,再次看了村长一眼,有些难以置信地说道:“晒盐法,最难得是建造盐场,建造盐场所费巨大,不知村长你老,有多少田地,多少宅院,可以变卖?”
村长激动不已地解释道:“我不是说我一个人,是说我们全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