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普通人的快穿学无止境 > 第655章 无限循环的年代文29

第655章 无限循环的年代文29(2/2)

目录

张天明就趁机给孩子选了距离京城最近的河北省内,也就是现在还有得选,等到后来,那就纯看命了。

长子的事情算是定了,但老二怎么办?

院子里最聪明的人,那必然是季南乔了,张天明就主动找到了南乔,想让对方帮忙分析一下。

其实也没啥好分析的,南乔就问了一句话:“你觉得你家老二,再过几年,有没有能自己找到工作的本事?”

张天明摇了摇头。

“那你觉得你这几年,能不能攒到足够的钱和人脉关系,给你家老二解决这个问题?”

张天明还是摇头。

“这不就是答案嘛,你家老二想要改变命运,唯一的办法就是有着极强的天赋,又正好是国家所需要的。”

张天明都开始苦笑了,他家孩子但凡要是有那个本事,他至于愁成这样吗?

“这样吧,你让你家老二来一趟,我考考他,看他是否适合走上学术这条路。”

“好!麻烦你了,小季。”

“都是邻居,不算什么的。”

很快,张家老二就来了,很老实的一个孩子,没啥突出的优点,也不算太聪明,就一点,实在。

南乔稍微问了几个问题,就断定了这个孩子闯不出来。

有些人的性格,天生就不具备闯荡性,让这种人老老实实干活,那没问题,只要交代的事,都会认真负责的去完成。

但让这种人自己主动去闯,那就很难了,特别是社会上面的那些事,更难。

三教九流、达官显贵、平民百姓,哪个不得接触?

平日里、节假日之类的,哪个不得迎来送往,维护着人际关系。

张家老二很显然不具备这种特性,他就是一个单纯的老实孩子,说难听点,让他去送礼,他都送不明白。

这样的孩子代表着稳定,不出什么变故的话,人生简直就是一眼望到头的那种。

改革开放也和这样的人没关系,他闯不出来,也压根就不会生出外出闯荡的想法来。

所以对张家老二,南乔给出的建议就是:“提前准备一下吧,借着你家老大的事,和下乡办的人谈谈,预留老二的位置,将来直接让他去找你家老大。”

“成!我都听你的。”张天明对南乔是很信任的。

于是当下乡办上门后,张天明不但落实了老家的事,还将老二的名都给报了上去,算是最支持的一户人家了。

投桃报李,下乡办还真就给张家资助选择地方的权利,将张家老二的名额留了下来,等他年龄一到,就去河北农村找他哥。

街道和下乡办就拿着张家的事当宣传,号召其他人下乡。

他们这么一宣传,倒是坐实了张家兄弟俩下乡地点的事,将来不管换不换领导,这件事都不能再变了,否则就是打自己的脸。

张家老大跟着南乔学木工,老二跟着南乔学厨艺。

这里面也有个时间差的问题,张家老大和老二下乡时间不同,处境也不同。

张家老大需要一个人先去探路,在农村闯出来,他学木工最合适,能最快看到收益。

等张家老二下乡的时候,他哥都闯出来了,他面对的压力也就没那么大了,再加上那个时候情况相对变好,那厨艺就有用了。

乡下的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的,哪个不需要厨子?

更别提等到回城政策一下,那么多知青都找不到工作呢,张家老二的性格,大概率也是待业中。

那就不如再等等,政策稍微宽松一些的时候,个体户就出现了,大不了自己开个小吃摊就是了。

可以说,南乔直接规划了张家俩孩子的未来,只是明面上没有那么说罢了。

这个时代的人不理解,但李卫国懂啊,他一看就明白,这是最好的安排了。

李卫国和南乔两个人都赞成,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张天明肯定这么干。

下乡办也送来了相关补贴,张天明都没留着,全力置办东西,留着给长子下乡带去。

张天明也和下乡办的人商量了一下,稍微等等,等孩子学点本事再去,也等京城里的风头过去的。

这点面子,下乡办的人还是给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那些逗留在京城的狂热分子,也开始纷纷返乡,让京城的治安稍微变好了一些。

时间一晃来到了1966年底,张家老大下乡了,南乔也返厂继续工作,看着影响不大,实则领导班子都换了不少人。

工作也不仅仅只是工作,更多的还要学习思想。

学校也重新开课了,上课的时间都没有学习思想的时间多。

整个国家都陷入了一种狂热中,不管做什么,都得先说一句语录里面的话。

家家户户都有红皮书,出门必定佩戴像章,和任何人说话都需要谨言慎行,一句话说不好,就能被扣上一顶大帽子。

对南乔一家来说,最直观的影响就是伙食待遇变差了,就算有钱,这个时候也不敢花。

就连教胡雷和张家老二厨艺这件事,都换了替代品,就跟小孩子过家家似的,用沙子、泥土和小石子代替各种食材。

南乔提前将步骤细化后,教给了两个人,练习的时候多以基本功为主,炒菜就是虚拟演练,全靠着南乔用嘴去说。

比如在什么火候的情况下,什么样的食材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时候该加什么了?

就跟考试做卷子似的,几乎没有实操,全靠虚拟演练来锻炼熟练功夫,让两个弟子形成一种本能。

等到时候真上灶了,看着锅里的食材发生变化,也会条件反射地知道什么时候该加什么调味料。

这种苦中作乐的日子,倒是让南乔觉得蛮有意思的,也是好久没体验过了。

1967年的春节,年前家家户户都在忙活着,准备过年吃的东西,南乔就给了两个小子一次实操的机会。

胡雷年龄小,不适合他动手做的事,他就靠嘴说,主要是看着火候,记着步骤。

年三十当晚,胡雷就亲自尝试着炒了一个菜,不算太惊艳,但吃到这个菜的方兰,眼泪止不住地流,这都是儿子的一片心意啊。

翻过年来,才8岁的胡雷,就接手了家里做饭的活计,方兰再不用下班后回来做饭了,她只需要等着吃就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