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天眼的反击(1/2)
回家的路上,孩子们依然兴奋地讨论着刚才的见闻,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我长大了也要当兵,开坦克!”平平挥舞着小拳头,一脸坚定。
“我要开飞机!”安安也不甘示弱。
“我…我,我也要开坦克,还要开飞机!嘻嘻!!”乐乐小脸急的通红。
承承没有说话,但是脸上也是带着无限向往的神情。
“你们都要好好学习,才能实现这些梦想。”柳亦妃温柔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小脑袋瓜说道。
杨简也没有说话,只是笑盈盈的看着小朋友们。他能从四个小朋友闪闪发光的眼睛中看到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种无声的教育,比任何课本上的说教都更加有力。
大会结束后,杨简和柳亦妃随着人流缓缓离开观礼台,他们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依旧沉浸
回到家里,一进门,留守的李宛灵抱着牛牛,周志泽扶着杨真就围了上来。
“爸爸!妈妈!你们在电视上看到我了吗?我看到了真的大坦克啦!!有辣么大,还有好多轮子的大车车……”乐乐迫不及待的向爸爸妈妈分享自己的见闻。
“妈妈,我看到了好多好多装甲车和导弹。你和弟弟没去实在是太可惜啦!飞机有没有从我们家头顶飞过去?声音是不是很大?”承承也是开心的跟自家妈妈和弟弟分享着。
平平和安安也耐不住,加入了分享的行列中。
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分享着在阅兵现场所见所闻,小脸上满是开心和兴奋。
牛牛小家伙以为哥哥们是在跟他玩,在自家妈妈怀里一蹦一蹦的,小的跟个掉完牙的小老头似的。
大人们和笑着围坐在小朋友们周围,听他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现场的见闻,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那地动山摇的踏步声,那排山倒海的气势……
小朋友们竟然能很清晰的描述出来,承承也就算了,他明年就将要脱离小学生的行列,成为一名中学生,可三个还在上幼儿园小朋友能把那么多场景和见到的武器装备大差不差的记下来,属实不容易。
杨振华也激动地拍着大腿说道:“好!好啊!能去现场,这辈子值了!咱们的国家,真是越来越强大了!”
林秀兰抹着眼角:“看得我都快流眼泪了,太激动咯!”
柳晓莉也是感叹道:“我们那个时候,好多人都想出国,要是放到现在,谁还想出国?”
大家深以为然,那是华夏现代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社会现象。
那个年代的“出国热”并非偶然,而是特定历史时期下,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诉求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简单来说,七、八十年代华夏人“老想着出国”,是一个刚刚从封闭和匮乏中走出的民族,面对一个强大、富裕、陌生的外部世界时,所产生的集体性向往的选择。它源于巨大的落差感,成于政策的放开,炽于对个人价值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有时候人们一讲到那段时间“出国热”的这个现象,其实是褒贬不一的。
之所以会出现分歧,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人们内心深处不同的价值衡量标准。这种分歧并非源于事实本身,而是源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观察视角以及不同的价值判断。
持褒奖态度的人,通常是从国家发展、历史进步和个人奋斗的宏观或积极视角来看待的。
支持者认为,派遣留学生是打破封闭、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的唯一捷径。事实证明,这批早期出国人员中,有大量人才学成归国(或以后以各种形式报效祖国),成为了华夏科技、教育、经济等各领域的顶尖专家和领军人物,为华夏追赶世界潮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还有很多人认为,个体有权利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自由的思想环境。这是一种人性的解放,是对“人往高处走”这一基本规律的尊重,无可指责。
许多人靠着惊人的毅力拼搏成功。这种“洋插队”的故事,亦被视为与命运抗争、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典范,充满了励志色彩。
持批评态度的人,则更多地从国家利益、社会道德和现实问题的微观或消极视角出发。
其中人才流失的巨大阵痛,这是最核心、最尖锐的批评。
国家在教育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况下,花费巨资培养出的最顶尖大学的精英学生,一大批在毕业后选择出国,并且其中很多人没有按时回国,而是留在当地成为“人才”。这对那一时期正处于人才断档期的华夏来说,被视为一种巨大的损失和“为他人作嫁衣裳”。
不过从长远看,出国潮促进了中外交流、培养了国际化人才,其中很多人在后来回流到国内;但从短期看,它确实掏空了当时急需人才的许多单位。
当时的社会上还弥漫着一种“国外的月亮比华夏圆”的氛围。一些人为了出国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出现假结婚、编造理由等行为,杨简的丈母娘当初就是这么操作的。
这种风潮引发了关于“道德滑坡”和“爱国主义精神衰落”的广泛忧虑和批评。人们担心,这种风气会摧毁民族自信和文化根基。
这种担心在当时看来不无道理,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国家发展起来了,出国或者不出国,没什么影响,就算是大家想着出去看看不同的世界,看完后也会回来。
还有就是“理想主义失落”与“功利主义盛行”。
八十年代初期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和家国情怀的“文化热”时代。而出国潮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被一些人看作是这种理想主义的终结,转向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务实计算。
“建设祖国”的宏大叙事,让位于“个人成功”的现实追求,这让部分人感到失望和惋惜。
实际上并非所有出国的人都过上了理想中的生活。许多人在国内是高知分子,在海外却不得不从事体力劳动,承受巨大的文化冲击和心理落差。
同时,他们在海外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惑,既难以完全融入主流社会,又与原乡产生了隔阂。
今天回望,我们更能看清出国潮的双重性。它确实造成了短期内的人才流失,但也为华夏更深地融入世界奠定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本和知识基础。当年许多看似“流失”的人才,在后续几十年中以回国创业、投资、讲学、合作等多种形式“反哺”了华夏的发展。
不管这些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但到底还是给华夏的发展带来了好处。
而如今,华夏与世界的发展差距已大大缩小,出国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多种生活方式和职业路径中的一种普通选择,其背后的那种“冲击感”和“神话色彩”已经大大减弱了。
......
午饭后,杨简需要提前前往大会堂,为晚上的文艺晚会做准备。他将在晚会上演唱歌曲《如愿》。
用他李叔的话来说,这是一项任务,所以他必须提前到场进行彩排和准备。
“爸爸要提前去表演现场了。”柳亦妃帮杨简整理着衣领,语气中满是自豪,“你们晚上到了也要乖乖的,认真看演出,知道吗?”
“知道!”孩子们齐声应答,小脸上同样写满了期待。
傍晚时分,杨简一家再次整装出发,柳亦妃领着家人前往大会堂。晚上的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同样是一场重头戏,晚会将会历时90分钟,由开场式《胜利》及《浴血中华》、《正义力量》、《和平梦想》3个篇章构成,再现了若干抗战历史重大事件。
进入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孩子们被眼前庄严辉煌的景象震撼了,不由自主地放低了声音,小脸上带着敬畏的表情。
“这里好大鸭……”安安小声嘀咕着,紧紧拉着柳亦妃的手。
“是啊,这里就是国家召开重要会议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杨振华低声为孙子们解释着。
晚会开始前,领导人入场,全场起立鼓掌。小朋友们也有样学样,认真地拍着小手。
晚会以盛大的开场式《胜利》拉开帷幕,璀璨的灯光照亮了整个礼堂,庄严的钟声为和平敲响。当金陵大屠杀的纪实图像在巨型屏幕上呈现时,万人大礼堂一片静寂。
“妈妈,那些人为什么那么坏?”平平看着屏幕上黑白的画面,一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小孩孤独的坐在一片废墟中哭泣,他捏紧小拳头小声地问柳亦妃。
实际上这类照片是不应该让那个小朋友看的,怕他们做噩梦,不过黑白的稍微好一些。
“因为那个时候,有一些坏人想欺负我们华夏人。”柳亦妃尽可能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解释着,“所以我们要变得强大,才不会被欺负。”
一旁的承承更是捏紧小拳头,小脸紧绷。
《松花江上·抗联英雄》缅怀精忠报国的先烈;《卢沟烽火·金陵——永不忘却》再现生灵涂炭的惨状;《救亡进行曲》的激昂旋律,唱出共赴国难的意志和决心。
当《黄河大合唱》的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的歌声响起,奔腾不息的黄河映照在万人大礼堂的穹顶之上,倾泻而下、澎湃向前,向每个华夏人传递着不屈的信念。
晚会进入第二篇章《正义力量》,舞蹈《铁血雄师》以恢弘的气势、刚劲的动作,表现了华夏军人气壮山河的精神风貌,赢得现场国内外观众的阵阵喝彩。
《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耳熟能详的歌曲唤起共鸣,发人深省。
终于,到了杨简上场的时候。当主持人报出他的节目名称时,柳亦妃和孩子们都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体,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一束灯光打在舞台中央,杨简身着简约而庄重的深色中装,手握麦克风。
音乐缓缓响起,他深吸一口气,开始了他的演唱:
“你是遥遥的路,山野大雾里的灯。
我是孩童啊,走在你的眼眸。
你是明月清风,我是你照拂的梦。
见与不见都一生,与你相拥···”
杨简的嗓音温暖空灵而富有磁性,每一个字每一句都饱含深情。
当他唱到“而我将爱你所爱的人间,愿你所愿的笑颜”时,镜头很巧妙地给到了观众席上的抗战老兵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