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去城里开土菜馆(2/2)
夜风轻轻吹过,带着城里的烟火气,也带着乡野的青草香。乡野土菜馆的灯笼还亮着,温暖的光芒照亮了门口的路,也照亮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乡野土菜馆的生意越发红火,连邻县都有人专门赶来看热闹,说要尝尝这“能让王首富点赞”的乡土味。
张大柱特意在菜馆后院搭了个凉棚,摆上几张桌子,供客人歇脚喝茶,棚子周围种上了爬藤的丝瓜和扁豆,绿油油的叶子爬满架子,既遮阳又好看。
这天一早,胡秀英正在清点村里送来的干货,就见王婶挎着个篮子走进来,篮子里装着刚晒好的红薯干,金灿灿的透着甜气。“秀英妹子,刚晒好的红薯干,你尝尝,给客人当零嘴正好。”
王婶笑得满脸褶子,自从土菜馆收她家的菜,家里的日子宽裕多了,给孙子买糖的钱都有了。
胡秀英拿起一块红薯干,咬了一口,又甜又糯:“王婶,您这手艺真好,就按上次的价钱,都给我们吧。”她拿出钱袋,数了钱递给王婶,又多塞了两个刚出锅的白面馒头,“带回去给孙子吃。”
王婶笑得合不拢嘴,接过馒头揣在怀里:“你这孩子,总是这么贴心。对了,村里的谷子熟了,李大哥说要请你和大柱回去喝新米酿的酒呢。”
胡秀英心里一暖:“一定回去,等忙过这阵就跟大柱说。”
正说着,张大柱从外面回来,肩上扛着一捆新鲜的芦苇,是从城外河边割的,打算编几个筐子装干货。
“秀英,我刚在门口碰见秦师傅了,他说山里的野栗子熟了,让咱们明天去采点,回来炒栗子当小吃卖,肯定受欢迎。”
胡秀英眼睛一亮:“好啊!我最爱吃炒栗子了,甜滋滋的。”她赶紧记下,“那我跟十娘说一声,明天让她多盯会儿店。”
第二天一早,张大柱、胡秀英带着秦香莲,背着竹筐往山里去。秋高气爽,山里的空气格外清新,路边的野菊花开得正艳,黄灿灿的一片。
秦香莲像只快活的小鸟,蹦蹦跳跳地在前头开路,时不时摘朵野花插在头上。
“香莲妹子,慢点跑,当心脚下的石头。”胡秀英在后面叮嘱,手里还提着个小篮子,准备采些蘑菇回去。
张大柱扛着砍刀走在中间,一边开路一边说:“前面那片栗子林,我小时候常去,栗子又大又甜,就是壳上带刺,摘的时候得小心。”
到了栗子林,果然见满树的栗子像小刺猬似的挂在枝头,有的已经裂开了缝,露出里面饱满的栗子。
张大柱爬上树,用竹竿轻轻敲打树枝,栗子“噼里啪啦”地掉下来,胡秀英和秦香莲就在树下捡,放进竹筐里。
“大柱哥,你看这颗多大!”秦香莲举起一颗圆滚滚的栗子,兴奋地喊道。
胡秀英笑着说:“小心别扎到手,用树枝把刺拨开。”她捡起一颗裂开的栗子,剥开壳,露出黄澄澄的果肉,递到张大柱嘴边,“尝尝,甜不甜?”
张大柱咬了一口,又粉又甜:“甜!比城里买的好吃多了。”
三人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就摘了满满两筐栗子。秦香莲又采了些野山楂,红彤彤的挂在枝头,看着就酸溜溜的。“回去让十娘嫂子熬山楂酱,配馒头吃肯定好吃。”
下山的时候,太阳已经偏西,把三人的影子拉得老长。路过一片竹林,张大柱砍了几根竹子,打算回去给胡秀英编个竹篮,让她买菜用。胡秀英看着他宽厚的背影,心里甜滋滋的,这样的日子,平淡却踏实。
回到城里,杜十娘正等着他们呢,见筐里的栗子就笑着说:“我就知道你们能满载而归,今晚就炒栗子,让客人尝尝鲜。”
她接过栗子,挑出饱满的,用清水洗干净,放进锅里,加了些粗沙和糖,开始翻炒。
很快,炒栗子的香气就飘满了整个菜馆,甜甜的、暖暖的,引得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停下脚步:“老板,炒栗子卖吗?”
张大柱笑着说:“卖!刚出锅的,热乎着呢!”
晚上打烊后,大家围坐在大堂里,剥着炒栗子吃,杜老汉喝着新米酿的酒,感慨道:“这日子就该这样,热热闹闹,有滋有味。”
杜十娘剥开一颗栗子,递给胡秀英:“秀英嫂子,你尝尝,甜不甜?”
胡秀英咬了一口,点点头:“甜,比城里买的甜多了。”她看着窗外的月光,轻声说,“等栗子卖得好,明年让村里多种点栗子树,既能结果子,又能当柴火。”
张大柱笑着说:“好主意!我明天就跟村里说,让大家在山脚下种,成活率高。”
正说着,秦立峰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个布包:“给你们送药粉来了,驱狼的,撒在菜馆周围,晚上睡觉踏实。”
他把布包递给张大柱,“村里的路开始修了,后生们都劲头足着呢,说等路修好了,往城里送菜更方便。”
张大柱心里一暖:“辛苦师傅了,药粉我这就去撒。”他拿起布包,走到菜馆周围,把药粉撒在墙角和门口,一股淡淡的草药味弥漫开来。
胡秀英给秦立峰倒了杯酒:“师傅,您也歇歇,尝尝我们炒的栗子。”
秦立峰接过酒杯,喝了一口:“你们在城里好好干,村里有我呢。对了,学堂的地基已经打好了,过几天就开始盖,等盖好了,就请镇上的教书先生来教书。”
大家听了都很高兴,杜十娘说:“等学堂盖好了,我们送些桌椅过去,再给孩子们买些笔纸。”
张大柱点点头:“应该的,让村里的娃都能读书识字,将来有出息。”
夜渐渐深了,炒栗子的香气还在空气中弥漫,和着淡淡的酒香、饭菜香,成了最温暖的味道。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乡野土菜馆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村里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路修宽了,学堂盖起来了,孩子们的读书声传遍了整个村子。
张大柱和胡秀英偶尔会回村里住几天,帮着干点农活,看看乡亲们,每次回去,都能感受到村里的变化,心里满是欣慰。
这天,张大柱正在菜馆里忙着,知府管家又来了,这次还带来了王首富的亲笔题字,写着“乡土真味”四个大字。“我家大人说,这字就挂在你菜馆里,让更多人知道乡野土菜馆的好味道。”
张大柱赶紧让人把字裱起来,挂在大堂最显眼的位置,来往的客人见了,都忍不住称赞:“王首富题的字,这菜馆真是好样的!”
看着墙上的题字,张大柱心里感慨万千,从当初那个在村里种地的汉子,到如今在城里开菜馆的老板,这一路离不开大家的帮忙,更离不开这片乡土的滋养。他知道,不管走多远,根永远在这里。
胡秀英走到他身边,握住他的手,轻声说:“大柱哥,你看,我们做到了。”
张大柱点点头,看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说:“是我们做到了。以后的日子,我们还要一起走下去,把菜馆开好,把村子建好,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窗外的阳光洒进来,暖洋洋的,照在“乡土真味”的题字上,也照在他们充满希望的脸上。乡野土菜馆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这流淌的岁月,平凡却温暖,在烟火气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幸福。
冬天下了第一场雪的时候,乡野土菜馆的屋檐下挂起了长长的冰棱,像一串串透明的水晶。
店里生了个大火炉,烧得旺旺的,客人进店就能暖烘烘地脱下棉袄,围坐在炉边点上一锅野猪肉炖粉条,热汤喝下去,浑身的寒气都散了。
张大柱踩着雪从外面回来,头上身上落满了雪花,他拍了拍身上的雪,把手里的油纸包递给胡秀英:“给你买的糖糕,刚出锅的,热乎着呢。”这是城里老字号的糖糕,外酥里甜,胡秀英最爱吃。
胡秀英赶紧接过油纸包,打开一看,金黄的糖糕冒着热气,她拿起一个递到张大柱嘴边:“你先吃。”
张大柱咬了一大口,糖汁差点流出来,胡秀英笑着给他擦了擦嘴角:“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杜十娘从厨房探出头来:“大柱哥,你可回来了,刚才王掌柜派人来说,中午要订十桌酒席,说是给老太太过寿,点名要吃咱们的全套乡土菜。”
张大柱眼睛一亮:“十桌?这可是大生意!十娘,你赶紧列个菜单,野猪肉、山鸡、野兔都给它安排上,再让村里送些新鲜的白菜、萝卜,凑个十荤十素,吉利。”
杜十娘笑着点头:“我这就去写,保证让王掌柜满意。”
胡秀英也赶紧算账:“十桌酒席,桌椅得不够用,我去隔壁木匠铺借几张桌子板凳,再请两个村里的婶子来帮忙端菜洗碗。”
大家分工合作,很快就忙活起来。张大柱去肉铺订了新鲜的猪肉,又去集市买了些糖果点心当寿礼;胡秀英去借了桌椅,又让人去村里叫帮手;杜老汉和厨子们在厨房忙活,炖肉的炖肉,洗菜的洗菜,厨房里热气腾腾,香味飘出老远。
中午时分,王掌柜带着客人来了,浩浩荡荡的一群人,把菜馆挤得满满当当。老太太穿着新做的棉袄,坐在主位上,看着满桌的菜笑得合不拢嘴:“这菜看着就好吃,比城里大饭馆的花哨菜实在多了。”
王掌柜笑着说:“娘,这可是我特意给您找的乡野土菜馆,菜都是从乡下运来的,新鲜得很。”
张大柱亲自给老太太端上一碗野鸡汤:“老人家,尝尝这鸡汤,补身子。”
老太太喝了一口,连连点头:“鲜!真鲜!比家里炖的好喝多了。”
客人们也纷纷动筷,一个个吃得赞不绝口,都说这菜有小时候的味道,朴素却暖心。王掌柜见大家吃得高兴,心里也舒坦,悄悄塞给张大柱一个红包:“大柱老板,辛苦你们了,这是一点心意。”
张大柱赶紧推辞:“王掌柜太客气了,您能来就是给我们捧场,红包可不能收。”
两人推让了半天,最后王掌柜把红包塞给了胡秀英:“给老板娘买些针线吧,这么好的菜馆,多亏了老板娘打理得好。”
胡秀英脸颊微红,只好收下:“谢谢王掌柜。”
酒席散后,大家累得瘫坐在椅子上,杜十娘数着今天的收入,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今天这单生意,顶得上平时三天的收入了!”
胡秀英把红包里的银子拿出来,放在桌上:“王掌柜给的红包,够给村里的学堂买两箱笔墨了。”
张大柱点点头:“等过两天回村里,就给先生送去。对了,天冷了,给学堂的孩子们做件棉袄吧,别冻着了。”
胡秀英笑着说:“我早就想着呢,已经让村里的婶子们帮忙裁布料了,过几天就能做出来。”
日子在忙碌和温暖中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年底。乡野土菜馆准备歇业几天,让大家回家过年。张大柱和胡秀英带着城里买的年货回了村,有糖果点心,有布匹棉花,还有给孩子们的小玩意儿,装了满满一牛车。
村里早就盼着他们回来了,孩子们围着牛车蹦蹦跳跳,喊着“大柱哥”“秀英嫂子”;乡亲们也来帮忙卸年货,院子里热闹得像过年。秦立峰站在门口,看着他们回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可回来了,我让香莲炖了羊肉汤,就等你们呢。”
晚上,大家聚在秦立峰家吃年夜饭,桌上摆满了菜,有炖羊肉、炒鸡蛋、腌萝卜,还有张大柱从城里带的卤肉。
秦香莲给大家倒上米酒,举起酒杯:“祝大家新年新气象,土菜馆生意更红火!”
“干杯!”大家齐声应道,酒杯碰撞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
张大柱喝了口酒,看着满桌的笑脸,心里热乎乎的:“今年多亏了大家帮忙,土菜馆才能有今天。明年咱们再努努力,把村里的路修得更宽,学堂再盖两间,让孩子们能读更多的书。”
乡亲们听了都鼓起掌来,王婶抹了抹眼泪:“大柱啊,你真是个好孩子,没忘了本。”
胡秀英握住张大柱的手,轻声说:“新的一年,咱们一起努力。”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把村子盖得一片雪白。
开春的时候,冰雪消融,田埂上冒出了嫩绿的草芽,村里的桃花、杏花也开了,粉的、白的一片,看得人心旷神怡。乡野土菜馆的生意随着天气转暖越发兴旺,城里的人爱到郊外踏青,踏青回来总要来菜馆坐坐,点上几样野菜,喝上一壶新酿的米酒,感受这春日的惬意。
这天一早,张大柱正在院子里劈柴,就见秦香莲骑着马从外面回来,马背上还驮着个大竹筐,里面装着刚采的春笋,胖乎乎的裹着泥土。“大柱哥,你看我采的春笋,刚从后山挖的,新鲜着呢!”秦香莲跳下马,脸上带着汗珠,眼睛却亮晶晶的。
张大柱放下斧头,拿起一根春笋掂量了掂量:“好家伙,这笋够壮实,炒肉、炖汤都好吃。”他接过竹筐,往厨房走去,“让杜叔给大家炒个春笋炒肉,尝尝鲜。”
胡秀英正在柜台后算账,见秦香莲回来了,就笑着说:“香莲妹子,累坏了吧?快喝杯水歇歇。”她递过一杯温热的茶水,里面还放了两颗冰糖。
秦香莲接过茶杯,咕咚咕咚喝了大半杯:“不累,挖春笋可有意思了,后山的笋多着呢,我明天再去挖点,给客人做凉拌春笋。”
正说着,杜老汉从厨房出来,手里拿着个刚出锅的白面馒头,上面还印着个桃花的印记:“刚蒸的桃花馒头,给你们尝尝,应应景。”这是杜老汉的新花样,用桃花汁和面,蒸出来的馒头带着淡淡的花香,好看又好吃。
胡秀英拿起一个馒头,轻轻咬了一口,一股清甜的花香在嘴里散开:“真好吃,杜叔您这手艺越来越好了。”
杜老汉哈哈一笑:“老了老了,就这点本事了。对了,十娘去镇上采买还没回来?让她顺便买些红纸,咱们也剪点窗花贴在窗户上,添点喜气。”
话音刚落,杜十娘就从外面回来了,肩上扛着个布包,里面装着新采的布料和针线:“爹,我回来了!红纸买了,还买了些花布,给秀英嫂子和香莲妹子做件新衣裳,开春穿正好。”
胡秀英和秦香莲一听,都笑着围过去看布料,一块是淡蓝色的,上面绣着小碎花;一块是嫩绿色的,上面印着竹叶,都好看得很。“十娘妹子,又乱花钱。”胡秀英嘴上说着,心里却甜滋滋的。
杜十娘笑着说:“挣了钱就是要花的,你们天天在菜馆忙活,也该添件新衣裳了。”她把布料递给胡秀英,“你手艺好,回头给我们做做。”
大家正说着话,就见一个穿着长衫的书生走进来,手里拿着一把折扇,风度翩翩的。“店家,可有清净的座位?我想点几样清淡的小菜,再要一壶米酒。”书生说话温文尔雅,眼神里带着几分书卷气。
张大柱赶紧迎上去:“公子里面请,靠窗的位置清净,正好看外面的春景。”
书生坐下后,点了凉拌春笋、清炒菠菜、一碗小米粥,还有一壶米酒。胡秀英亲自给他端过去,见他折扇上画着山水,忍不住多看了两眼。书生见状,笑着说:“姑娘也懂画?这是我自己画的,见笑了。”
胡秀英脸颊微红,摇摇头:“不懂,就是觉得好看。”
书生拿起筷子,尝了一口凉拌春笋,眼睛一亮:“这笋真鲜嫩,带着春的气息,比城里饭馆的好吃多了。”他又喝了口米酒,“米酒也香醇,不烈,正合我意。”
张大柱在一旁听着,心里美滋滋的:“喜欢就好,我们的菜都是从乡下运来的,笋是今早刚挖的,米是新收的,保证新鲜。”
书生点点头:“看得出你们用心了,这样的菜馆,在城里可不多见。”他喝着酒,看着窗外的春景,忽然诗兴大发,拿起桌上的纸笔,挥笔写了一首诗:“乡野有真味,春蔬带露鲜。一壶米酒暖,忘却世间烦。”
写完,他把诗递给张大柱:“这首诗送你们,算是谢过这顿美味。”
张大柱接过诗,虽然认字不多,但也觉得写得好,赶紧让胡秀英收起来:“谢谢公子赠诗,我们一定好好收着。”
书生笑着摆摆手:“举手之劳。以后我会常来的,你们这菜馆,有让人安心的味道。”
书生走后,张大柱把诗裱了起来,挂在大堂里,来往的客人见了,都忍不住称赞:“这诗写得好!”“看来这菜馆的味道是真不错,连书生都写诗称赞。”
日子就这么热热闹闹地过着,乡野土菜馆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光有百姓、富商、官员来吃,连文人墨客也常来聚会,说这里有“乡土雅趣”。张大柱他们还是老样子,踏踏实实做菜,诚诚恳恳待人,把菜馆打理得井井有条。
这天晚上打烊后,大家坐在院子里乘凉,天上的星星亮晶晶的,春风吹过,带着花香和饭菜的香气。张大柱看着墙上的诗,感慨道:“真没想到,咱们这小菜馆还能得到书生的称赞。”
胡秀英靠在他肩上,轻声说:“因为咱们用心了呀,菜用心做,人用心待,大家自然能感受到。”
杜老汉喝着酒,点点头:“说得对,做生意就跟做人一样,实实在在最重要。”
杜十娘和秦香莲在一旁绣着花,嘴里哼着小调,月光洒在她们身上,柔和又温暖。
张大柱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踏实和幸福。
入夏后,蝉鸣声在树梢间此起彼伏,阳光透过菜馆后院的梧桐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张大柱在院子里搭了个竹棚,棚下挂着一串串红辣椒、黄玉米和紫茄子,五颜六色的,既是装饰,也是待客的食材。
来吃饭的客人爱坐在竹棚下,吹着穿堂风,吃着冰镇的酸梅汤,听着蝉鸣,倒比城里的茶楼更惬意几分。
这天午后,日头正烈,菜馆里客人不多,胡秀英坐在柜台后绣帕子,帕子上绣的是两只蝴蝶绕着桃花飞,针脚细密,颜色鲜亮。张大柱躺在竹椅上打盹,手里还摇着一把蒲扇,扇面上是秦香莲画的山水,歪歪扭扭的却别有童趣。
“大柱哥,秀英嫂子,快来看!”秦香莲从外面跑进来,手里举着个大西瓜,绿油油的皮上还带着泥土,“村口王大爷家的西瓜熟了,第一个就给咱们送来了,说是让尝尝鲜!”
张大柱一骨碌从竹椅上爬起来,眼睛都亮了:“好家伙,这西瓜够大,得有二十斤!”他接过西瓜,用井水冲洗干净,拿起菜刀“咔嚓”一声切开,红瓤黑籽,汁水瞬间流了出来,看着就甜。
胡秀英赶紧拿来几个粗瓷碗,张大柱把西瓜切成块,分给大家:“快吃快吃,刚从井里捞出来的,凉丝丝的。”
秦香莲拿起一块西瓜,大口咬下去,汁水顺着嘴角流到脖子上:“甜!真甜!比城里买的西瓜甜多了!”
杜老汉也拿起一块,慢慢吃着:“还是乡下的瓜甜,光照足,水也好。让王大爷多送几个来,冰镇着给客人当饭后水果,肯定受欢迎。”
正说着,就见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走进来,担子里装着些针头线脑、糖果玩具,看见院子里的西瓜就笑着说:“老板,这西瓜看着就甜,给我来一块解解渴,钱我记账上,下次给你们送杂货时一起算。”
张大柱赶紧递给他一块西瓜:“吃就是了,算啥钱。最近有新到的花线吗?秀英要绣花用。”
货郎接过西瓜,边吃边说:“有有有,刚从城里进的,颜色齐全着呢。”他放下担子,从里面拿出一个布包,打开一看,果然是五颜六色的花线,闪着亮亮的光。
胡秀英眼睛一亮,拿起几缕天蓝色的线比划着:“这个颜色好看,绣蝴蝶翅膀正好。”她挑了几缕喜欢的颜色,付了钱,小心翼翼地放进针线笸箩里。
货郎吃着西瓜,又说:“城里最近流行一种新点心,叫绿豆糕,说是解暑的,我进了些,你们要不要尝尝?”他从担子里拿出一个纸包,打开里面是浅绿色的糕点,方方正正的,散发着绿豆的清香。
张大柱拿起一块放进嘴里,入口即化,带着淡淡的甜味:“好吃!不腻,确实解暑。给我们留两斤,给客人当茶点。”
货郎笑着说:“还是大柱老板爽快。对了,听说城里要办庙会了,热闹得很,你们不带着菜馆的点心去摆个摊子?肯定能卖好。”
张大柱心里一动:“庙会?啥时候?”
“下月初六,在城隍庙门口,整整三天呢。”货郎收拾着担子,“我打算去卖些小玩意儿,你们要是去,我给你们占个好位置。”
杜老汉听了,放下手里的西瓜皮:“这主意好!庙会人多,正好宣传宣传咱们的菜馆,把咱们的绿豆糕、红薯干、腌萝卜都带去,让城里人大饱口福。”
胡秀英也点点头:“我来做绿豆糕,用新收的绿豆,保证好吃。再让村里的婶子们多做些红薯干,晒得甜甜的。”
说干就干,接下来几天,大家都忙着准备庙会的东西。胡秀英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磨绿豆粉,蒸绿豆糕,屋子里飘着浓浓的豆香;张大柱和秦香莲去山里采野山楂,回来熬成山楂酱,抹在面饼上做成山楂卷,酸甜可口;杜老汉则把腌好的萝卜干、芥菜丝装在坛子里,密封好,免得路上撒出来。
庙会这天,天刚亮,张大柱就赶着牛车,载着满满的货物往城里赶。胡秀英和杜十娘、秦香莲坐在牛车上,手里还拿着刚绣好的布幡,上面写着“乡野土菜馆”五个大字,边角上还绣着几朵小野花,好看又显眼。
到了城隍庙门口,货郎果然给他们占了个好位置,靠近戏台,人来人往的最热闹。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东西摆好,绿豆糕放在竹篮里,上面盖着纱布;红薯干串成串,挂在竹竿上;腌萝卜干装在小碟里,免费让路人品尝。
“尝尝吧!乡下的绿豆糕,甜而不腻!”秦香莲拿着试吃的小碟,热情地招呼着路人。
一个带着孩子的妇人尝了一口,眼睛一亮:“这绿豆糕真好吃,一点不噎人,给我来两斤!”
“好嘞!”胡秀英赶紧用纸包好绿豆糕,递给妇人,“刚做的,放凉了更好吃。”
很快,他们的摊子前就排起了长队,大人买绿豆糕,孩子抢红薯干,还有人专门来买腌萝卜干,说配粥吃最好。张大柱忙着收钱,胡秀英和杜十娘打包,秦香莲招呼客人,忙得满头大汗,心里却乐开了花。
戏台上演着《天仙配》,七仙女的水袖飘来飘去,台下的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张大柱抽空看了两眼,笑着对胡秀英说:“等忙完了,咱们也来看看戏,就像小时候在村里赶庙会一样。”
胡秀英点点头,擦了擦汗:“好啊,再买两串糖葫芦,边吃边看。”
太阳落山的时候,货物卖得差不多了,钱袋鼓鼓囊囊的,大家收拾着摊子,脸上都带着笑意。货郎走过来,笑着说:“我就说你们的东西能卖好,这乡土味啊,城里人就稀罕。”
张大柱递给他一块绿豆糕:“多亏你占的好位置,这绿豆糕你拿着尝尝。”
货郎接过绿豆糕,笑着说:“明年庙会你们还来,我还给你们占位置!”
赶着车往回走,月亮已经升起来了,洒在石板路上,亮晶晶的。车厢里还剩几块绿豆糕,大家你一块我一块地分着吃,甜丝丝的味道在嘴里散开。
“今天卖了不少钱,够给学堂买新课本了。”胡秀英数着钱袋,心里美滋滋的。
张大柱点点头,赶着车:“等秋收了,咱们再办个乡土货集市,让村里的乡亲都来城里摆摊,把咱们的野菜、干货都卖出去,让城里人也尝尝咱乡下的好东西。”
秦香莲拍着手:“好主意!到时候我来当宣传员,保证把人都招来!”
车轮碾过石板路,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和着远处的戏文声,在月光下格外温馨。
又过了一段时间,田地里的谷子黄了,玉米熟了,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枝头,村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乡野土菜馆也跟着忙了起来,新收的小米磨成面,蒸出来的馒头带着淡淡的米香;刚摘的南瓜切成块,炖在野猪肉里,甜丝丝的格外入味;还有地里的花生、毛豆,煮在盐水里,成了客人最爱点的下酒菜。
这天一早,张大柱刚把一牛车新收的谷子卸到菜馆后院,就见秦立峰背着个药篓从外面走进来,药篓里装着刚采的草药,还带着露水的湿气。“师傅,您怎么来了?”张大柱赶紧迎上去,接过药篓放在墙角。
秦立峰擦了擦汗,笑着说:“给你们送些防秋燥的草药,最近天干,煮点梨汤给客人喝,润润嗓子。”他从药篓里拿出几包草药,“这是川贝,这是麦冬,和梨一起煮,放些冰糖,好喝又治病。”
胡秀英赶紧端来一杯热茶:“师傅快歇歇,您有心了。我这就去买梨,中午就给客人煮梨汤。”
秦立峰喝了口茶,又说:“村里的花生熟了,李大哥让我给你们带些新花生,刚从地里拔的,煮着吃最香。”他指了指门口的麻袋,“都在那儿呢,够你们吃一阵子了。”
张大柱打开麻袋一看,饱满的花生带着泥土的清香,忍不住抓了一把:“真香!这就拿去煮,给师傅当下酒菜。”
正说着,杜十娘从厨房出来,手里拿着个刚出锅的玉米饼,金黄的饼上还印着玉米粒:“爹,大柱哥,师傅,快来尝尝新玉米饼,用今年的新玉米面做的,甜着呢!”
秦立峰拿起玉米饼,咬了一口,玉米的清香在嘴里散开:“好吃!比去年的更甜,看来今年是个好年成。”
大家正说着话,就见一个推着独轮车的老汉走进来,车上装着几个大南瓜,黄澄澄的像小灯笼。“大柱老板,刚摘的南瓜,给你们送来了,炖肉炒菜都好吃。”老汉擦了擦汗,脸上带着憨厚的笑。
张大柱赶紧迎上去:“张大爷,快进来歇歇,喝碗水。”他接过南瓜,掂量了掂量,“这南瓜够大,能做好几锅炖菜。”
张老汉喝着水,笑着说:“今年收成好,南瓜结得又大又多,吃不完都拿来给你们,比烂在地里强。”自从土菜馆收村里的菜,乡亲们种的东西再也不愁卖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胡秀英给张老汉算钱,又多塞了两个玉米饼:“带回去给孩子吃,刚出锅的热乎。”
张老汉笑得合不拢嘴,接过玉米饼揣在怀里:“你们真是好人,老天爷都该保佑你们生意红火。”
送走张老汉,大家开始忙活起来。张大柱把花生倒进大锅里,加了盐水和八角,开始煮花生;胡秀英去集市买梨,准备煮梨汤;杜老汉和厨子们在厨房忙活,炖南瓜的炖南瓜,炒花生的炒花生,厨房里香气四溢,引得路过的客人都忍不住探头张望。
中午时分,菜馆里坐满了客人,刚煮好的花生端上桌,冒着热气,客人剥开一个,又香又脆;南瓜炖野猪肉端上来,金黄的南瓜吸足了肉汁,入口即化。大家边吃边夸:“这花生真新鲜,带着土香味!”“南瓜炖肉太好吃了,比城里的甜!”
张大柱听着心里美滋滋的,他走到后院,看着堆在墙角的谷子、南瓜、花生,心里满是踏实的感觉。这就是他想要的日子,用乡野的食材,做暖心的饭菜,让城里人尝到乡土的味道,让村里人过上富足的生活。
傍晚时分,客人渐渐少了,大家坐在院子里吃晚饭,桌上摆着煮花生、南瓜炖肉、玉米饼,还有一碗清热润肺的梨汤。秦立峰喝着米酒,看着天上的月亮,感慨道:“想当年我刚学打猎的时候,哪敢想村里能有今天的好日子,这都是你们年轻人干出来的。”
张大柱给秦立峰倒上酒:“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没有师傅您帮忙,没有乡亲们支持,哪有土菜馆的今天。”
胡秀英剥着花生,轻声说:“等收完秋,咱们给村里的老人送些米和肉,让他们也尝尝鲜。”
杜十娘点点头:“再给学堂的孩子们做件新棉衣,天冷了别冻着。”
秦香莲举着玉米饼:“我还要去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咱们土菜馆的故事!”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秋意渐深时,乡野土菜馆的后院堆起了金灿灿的玉米垛,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红辣椒和晒干的豆角,风一吹“哗啦啦”响,像是在唱丰收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