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章 入客萨城(1/2)
自离开茂州府起,杨毅便命随军的两名画工每日紧随斥候,将沿途地形一一绘入图中。
这两人皆是军中老手,擅长用炭笔勾勒山川走势,哪怕是一片不起眼的灌木丛、一道隐蔽的山涧,都要在图纸上标注清楚,旁侧再用小字注明距离、坡度与通行难易。
行至黑风口时,画工正蹲在峭壁下描摹通道的宽窄,忽被一阵风沙迷了眼。李斥候见状,主动上前指点:“此处左侧崖壁有三处凹陷,最深的能藏十来人,右侧石缝里长着野葡萄藤,攀着能上到半山腰——去年有商队遇袭,就是从那逃出去的。”画工听罢,立刻在图纸边缘补画了三个小圆圈,标注“可藏兵”“攀援径”。
进入吐蕃地界后,地形愈发复杂。有时是广袤的草场,画工便策马丈量,用虚线标出牧民常走的牧道与水源地;有时是冰封的河谷,他们便敲开冰层查看水深,在图上用波浪线区分“可涉水”与“需搭桥”的段落。
遇着雪山融水冲刷出的沟壑,杨毅会亲自勒马观察,让画工标注出“雨季易涨水”“枯水期可通行”,甚至连沟底的碎石分布都要细细描摹。
一日宿在山坳里,画工借着篝火整理图纸,杨毅凑过去翻看,指着其中一处山口道:“这里的风势要再注明——白日刮西风,入夜转东风,若是在此处设伏,风向能影响箭羽的轨迹。”画工连忙取过炭笔,在山口旁添了一行“昼西夜东,风力三级”。
图纸已积累了厚厚一沓。杨毅将这些图纸按路线装订成册,摊开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借着火光仔细审视:从茂州府到黑风口的险峻,从草场到河谷的转换,从部落据点到吐蕃哨所的分布,皆在图中清晰呈现。
他用手指沿着其中一条虚线划过,对身旁的副将道:“你看这条牧道,看似蜿蜒,实则避开了所有陡峭坡地,大军若从这里行进,既能隐蔽行踪,又能节省体力。”
亲卫大队长点头称是,却见杨毅又指着逻些城外围的一处山岗:“此处地势高于王庭,若能在此架设投石机,射程可覆盖半个城池——让画工明日靠近些,把山岗的坡度与植被再画细致些。”
画工闻言,立刻在图纸一角记下“山岗:坡度缓,多矮松,可架器械”。篝火跳动着,映在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线条与注解,仿佛已将这片陌生的土地化作了掌中之物。
杨毅合上画册,指尖仍残留着炭粉的痕迹。他知道,这些看似琐碎的标注,日后大军深入时,或许就能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而他此刻在图纸上落下的每一笔,都是为了让前路少一分未知,多一分胜算。
经过连续几日的星夜兼程,杨毅一行人的马蹄几乎未曾停歇。
他们穿过起伏的草场,越过冰封的溪流,沿途又遭遇过几波部落盘查——有对他们行囊反复搜查的苏客部骑兵,也有拿着令牌仔细核对身份的吐蕃王庭边军。
好在三名斥候熟稔边境各族的方言与习性,总能借着“党项商队”的身份与随身携带的盐砖、丝绸周旋过去,有惊无险地继续前行。
这日午后,远处的雪山脚下终于浮现出一片庞大的城郭轮廓。
灰褐色的石砌城墙沿着河谷蔓延开去,最高处的宫殿群覆盖着鎏金顶,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正是吐蕃王庭所在的客萨城。
“前面就是客萨城了。”李斥候勒住马,指着城门口往来的人流,“看那城门楼子上的狼旗,是吐蕃王庭的亲卫军在值守,盘查比别处严十倍。咱们得把长刀藏得更严实些,说话也得更小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