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李二,等孤收拾完辽东,就回去收拾(1/2)
第431章李二,等孤收拾完辽东,就回去收拾你【求月票】
帐帘掀开,李靖与裴行俭一前一后走了进来。
李靖依旧是一身风尘仆仆的戎装,脸上带着常年征战的沧桑与沉稳,只是眉宇间比平日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凝重。
裴行俭则面色肃然,快步上前,将一份加盖了皇帝宝玺的紧急文书,双手呈递给李承乾。
“殿下,陛下八百里加急传来的旨意。”
裴行俭的声音压得很低,但在安静的帅帐内却清晰可闻。
李承乾接过文书,目光快速扫过上面的内容。
帐内烛火跳跃,映照着他波澜不惊的侧脸。
孙代音和杨万春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他们都感觉到了气氛的陡然变化。
文书上的字迹凌厉,带着李世民惯有的不容置疑的语气。
【核心内容正是裴行俭方才所言:敕令卫国公李靖,即刻卸下辽东军务,移交太子李承乾,火速返回长安,不得有误!】
理由,赫然列于其后:
【一、问责其与房玄龄等内阁大臣,在长安天疫情期间,处置失当,未能及时遏制蜀王李恪、梁王李愔借防疫之名揽权作乱,乃至酿成囚禁皇后、胁迫皇子公主、祸乱长安之滔天大祸!】
【二、问责其身为右仆射,内阁大臣,辜负圣恩,对京畿兵符管理负有失察之责,竟致使兵符落入梁王李愔之手,险些造成不可挽回之后果!】
【三、命其回京,协同三司,详查潞国公、左卫大将军侯君集率军逼近长安、意图谋反一事,并要求其就曾传授侯君集兵法之事,侯君集心生不满,做出详尽陈述。】
每一条,都如同沉重的枷锁,带着兴师问罪的寒意。
李承乾看完,缓缓将文书放在案上,指尖在光滑的案面上轻轻一点,发出轻微的声响。
他抬起眼,看向站在下方的李靖。
“卫国公!”
李承乾的声音平静无波,听不出喜怒,“陛下的旨意,你都听到了”
李靖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单膝跪地,甲胄发出铿锵之声:“臣,李靖,领旨。”
“陛下问责,句句在理,臣无话可说。”
“长安之乱,臣虽远在辽东,然未能预判警示,内阁确有失职之责;兵符之事,臣更是难辞其咎。至于侯君集……”
他顿了顿,声音里带上了一丝复杂的情绪,有痛心,也有坦然:“臣确曾授其兵法,然师徒之谊乃私,君臣纲常为公。”
“若侯君集谋反,果真与臣有关,臣愿接受任何审查。臣即刻便交接军务,返回长安,向陛下请罪。”
帐内一片寂静。
孙代音和杨万春都低下了头,不敢多看。
这位大唐军神,此刻竟显得有几分落寞。
谁都明白,这番回京,绝不仅仅是‘请罪’那么简单。
长安的漩涡,远比辽东的战场更加凶险。
李承乾看着跪地的李靖,目光深邃。
他没有立刻让李靖起身,而是沉默了片刻。
这沉默,仿佛带着千钧的重量,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卫国公请起。”
良久,李承乾才缓缓开口:“辽东战事未歇,乌骨城尚在眼前。父皇的旨意,孤已知晓。军务交接,刻不容缓,但也不急于这一时三刻。”
他话锋一转,目光重新落回舆图上:“乌骨城地形险要,渊男建负隅顽抗。卫国公精通兵法,善于攻坚,在离开之前,可否再为孤,最后剖析一番乌骨城防务”
“尤其是,如何应对其可能利用沸流水与丸都山道所设之埋伏你的经验,于此刻的孤而言,至关重要。”
李靖闻言,微微一怔,随即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
太子此言,看似请教军务,实则是在他临行前,再给他一个展现价值、亦是表明心迹的机会
抑或是,另有深意
他立刻收敛心神,沉声道:“殿下垂询,臣必竭尽所能。”
说完,他站起身,缓缓走到舆图前,手指精准地点在几个关键节点上,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沉稳与锐利:
“殿下,乌骨城之险,确如杨将军所言,在于山水相依。”
“然,凡险要处,必有疏漏。沸流水汛期将至,渊男建若筑坝,其坝基必在于上游黑风谷此处,此地山势略缓,利于取土施工。”
“殿下可遣一支精干小队,携带殿下所带来的‘轰天雷’,潜入此处,不需毁坝,只需在其坝基关键处埋设数颗……”
“待其蓄水将至满时引爆,水坝自溃,洪水反灌其自身城防工事,可不攻自破!”
“至于丸都山道陷阱……”
李靖眼中闪过冷光:“渊男建所用,无非滚木礌石、伏弩陷坑之类。”
“我军可于进攻前,以小型轰天雷远距轰击山道两侧山壁,引发小范围山崩,既可清障,亦可试探其伏兵位置。”
“待其伏兵阵脚自乱,再以火枪卫列阵推进,步步为营,则山道之险可破!”
李靖的分析精准狠辣,充分利用了新式火器的特性,将险地化为契机。
孙代音听得眼中异彩连连,连杨万春也不禁暗自点头,心道军神之名,果非虚传。
“卫国公果然宝刀未老。”
李承乾听完,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此策甚好,孤便依此行事。”
他顿了顿,看向李靖,语气缓和了些许:“既如此,卫国公便可着手交接事宜。裴行俭。”
“臣在!”
“由你协助卫国公,与苏定方、薛仁贵、欲谷设、裴宣等将领完成军务交接,确保万无一失。”
“臣遵命!”
李靖再次躬身:“谢殿下。臣……这便去准备。”
他行了一礼,深深看了一眼舆图上那座即将面临战火的乌骨城,转身与裴行俭一同退出了帅帐。
帐帘落下,隔绝了外面的光线。
李承乾独自站在舆图前,手指轻轻敲击着乌骨城的位置,眼神幽深难测。
召回李靖,是那位父皇的怒火,是朝堂的博弈,也是对他李承乾的一次试探。
而他要做的,就是在拿下乌骨城、横扫高句丽的同时,稳住长安的局势。
他的目光渐渐冰冷。
“快了。”
他低声自语,仿佛在对这座城池,也对整个天下宣告:“等孤收拾完辽东,就回去……一个个收拾你们。”
……
与此同时,乌骨城内,城主府的灯火亮了一夜。
渊男建身着铠甲,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的天际线。
夜风卷起他的战袍,露出腰间悬挂的乌金剑。
那是渊盖苏文亲手赠予他的,剑鞘上刻着‘守土保国’四个字。
身后传来脚步声,副将高延福捧着一件甲走过来,低声道:“将军,夜凉了,披上吧。”
渊男建没有回头,只是盯着远处:“安市城那边,有消息了吗”
高延福的声音沉了下去:“半个时辰前,哨探回报……安市城已破,杨万春降了唐。李承乾的大军,恐怕三日内就会抵达乌骨城。”
城楼上瞬间死寂。
风吹过城楼的箭楼,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在哭泣。
渊男建缓缓转过身,接过甲却没披上,而是攥在手中,指节泛白:“杨万春……他竟真的降了”
“听说李承乾用火器轰开了城墙,要屠城,杨万春为了城中百姓,才开城投降的。”
高延福低声补:“哨探还说,唐军有上百门新式火炮,还有能炸塌城楼的轰天雷,威力远超去年的火器。”
“火器再强,也挡不住我高句丽的骨气!”
渊男建猛地将甲扔在地上,声音铿锵:“杨万春降了,我渊男建不降!乌骨城在,我在;乌骨城破,我死!”
他大步走下城楼,朝着城主府走去,高延福连忙跟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