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章 封口费(1/2)
原本严华是想直接微信转账的,但被他大哥阻止。
“别转账,那不是给人留证据吗?你拿现金去,抽屉有。”
他大哥还是蛮谨慎小心的。
严华去拿现金,顾不上一会吃饭,就往外面走。
“这些老银锭那么贵的吗?”严辉忍不住问道。
按理说,清代遗留下来的银两应该不少,不应该是物以稀为贵的吗?
“不是所有银锭都那么值钱,这种有文字的比较特殊。刚才楚哥说了,这是关税银,而且还是砝码锭,上面的文字,记录了珍贵信息。”沈世杰跟他说。
接着,他又告诉严华兄弟,在市场上,一枚明代的50两银锭可以卖到三四万元,而清代的银锭,即便是最小的,价格达到百元左右。
这才是比较正常的老银两价格。
“那些珍贵的官铸银锭精品,才是成为收藏家们争相追捧的珍宝。
你这一块还不算最贵的,最贵的是明万历二十七年武冈州一百两,拍出过接近四百万人民币的高价。”沈世杰补充。
明清时期,我国银锭的铸造、使用和流通达到了鼎盛阶段,银锭还有官铸和私铸之分,前者在侧面铸有重量铭文,并带有银局名,如“厘金局”、“官钱局”等,而后者则主要刻有私银钱号的名称。
官铸银锭因稀有和历史意义,收藏价值远高于私铸银锭,成为收藏热门。
很明显,眼前的这一块,就是官铸银锭,所以价格比较高。
严辉拿过那块银两,看了眼,不解:“官铸银锭,品质也这么差的吗?跟蛀了虫一样,啃得到处都是小洞。”
楚健笑道:“老银锭就是这样的,以前的铸造工艺确实差了点。”
他表示,真正的白银色泽白润且沉稳,银锭中的气孔会散发出金黄色的多彩宝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银锭会自然生成一层银锈和包浆,这层银锈和包浆的颜色多为灰色或灰褐色,且色泽温润。
“有字和没有字的银两,价值可谓天差地别。”
银锭铭文,作为铸造时的必要记录,包含了丰富的时间、地点、用途、成色及工匠信息。
“这些铭文不仅见证了银锭的铸造过程,更与当时的货币经济紧密相连。通过研究历代银锭铭文的特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货币经济的发展状况。”
此时,不远处的工地上,五名工人正停下来喝水休息,就看到东家走过来,几人赶紧起身干活。
“刘师傅,老陈、何叔、刚哥、小吴,你们先过来,说点事。”严华招手道。
刘师傅几人相视一眼,感觉东家不是来监工的,便放下手里的工具,凑过去。
“阿华,什么事呀?”跟严华比较熟的何叔开口问道。
“昨天我们不是挖到些东西的?除了你们,应该没其他人看到吧?”严华压低声音。
何叔等人再次相视一眼,都点头:“就我们几个,没别人了。怎么样?那些东西值钱吗?”
最后,还开玩笑:“要是发了财,记得请客呀!”
“请客是小事,来,一人五千块,大家知道怎么做啦!”
刘师傅等人又惊又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