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1章 当二十铜元(2/2)
然而,他在影视剧中很少看到有人用铜元。
楚健笑道:“发行量是听到的,至少超过一百亿枚,说起铜元,很多人可能觉得它出现的时间会比银元早,但其实它出现得比银元要晚一些。
绪二十三年,御史陈其璋觉得制钱不够用,建议朝廷铸造铜元来补充。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批准,光绪二十六年,广东率先试铸铜元。”
清朝的货币系统,官方虽然主打两种货币:银两和制钱,但实际上有点乱。
就拿银两来说,成色和重量没有统一标准,各省自己搞自己的,市场上你家的一两银子跟我家的不对付,交易起来麻烦得很。
而制钱,其实就是铜钱,一些人口中的通宝。
它虽然长得统一,但面值太小,就有点像现在的硬币,用起来也挺不方便。
西方的银元一进来,清朝人瞬间开了眼界:原来货币还能这样搞。
在闽粤两地,大家对银元的认可度高得不得了,直接把它当成日常交易的“硬通货”。于是,清朝也想跟风搞自己的银元。
然而,结果大家也知道,清朝的时候,国产银元并不太成功。
也就有了后来的铜元。
从设计上看,铜元是参照港澳的铜币改良的,正面刻着“光绪元宝”几个字,还有满文“广宝”。背面则有龙纹和英文,写着“广东一仙”。
它的成分是紫铜为主,配以少量白铅和点锡,重量是每枚二钱,标准化程度比制钱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多少?一百亿枚?”在场的人一听,都咋舌了。
沈世杰插话道:“准确一点说,是一百四十多亿枚,实际上只会比这个数据多,不会少。”
主要是因为铜元铸造背后的利益链条让各省铸币局乐此不疲,才导致这种局面。
光绪三十一年,朝廷核算过,每铸一枚铜元能赚二厘四毫,这在当时算是挺不错的利润了。
根据统计,从1900年到1905年这六年间,清朝全国共铸造了125亿枚铜元,其中湖北一省就占了三分之一,非常夸张。
那时候,湖北一天能铸百万枚铜元,年利润达到77万两白银。
而广东,从光绪二十六年到二十九年,全省盈利471万两白银。
也正是如此,各省铸币局分得盆满钵满,自然不愿停手。
严华等人目瞪口呆。
但认真一想,好像也没什么奇怪的,铸币向来利润就很大,正是这样,历朝历代都在打击私造币。
“最初的铜元定价是每百个换一银元,从设计到定价都跟银元挂钩。但没多久,这个价格体系就被调整了,改成了每元当制钱十文。
在实际流通中,铜元比制钱更受欢迎,不久之后,朝廷干脆把铜元设为实币,对银元没有强制比价,但对制钱却定下了官方十比一的兑换比例。
随着铜元的流通越来越广,朝廷还推出了多种面额的铜元,比如当一、当二、当五、当十、当二十的版本。
比如这一枚就是当二十的,属于稀有品种。”楚健侃侃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