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我真的只求一死啊 > 第616章 颇有章 法

第616章 颇有章 法(1/2)

目录

他让吕芳传旨给内阁,给沐朝弼下一道明旨,询问黔国公世子人选,是老大还是老二,让其上报;

另外,武定侯后人请人所写的《英烈传》中,沐英的事迹尚未校对,让沐朝弼详细写来,一同编成书。

吕芳稍加思索便明白,皇上此举是怕沐朝弼加害杨帆,以此安抚沐朝弼,让他即便与杨帆不和、与严世藩有勾结,也能因皇上念及沐英功勋、不亏待沐家而安心,不再有其他念头。

吕芳担心耽搁下去会出大事,若沐朝弼真对杨帆下了手,后果不堪设想,于是请求立刻拟旨,明日一早便以八百里加急送下去。

嘉靖点头同意,拂尘一挥,再次闭上了眼睛。

裕王府内,气氛凝重而又微妙。

徐阶、李春芳、谭纶与前来述职的赵贞吉齐聚一堂。

赵贞吉任江苏巡抚期间,稳住台州之败后的颓势,让戚继光败军得以休整,风评甚高。此次他因张翰规划漕粮海运之事前来向裕王禀报。

内阁近日收到云贵军报,莽应龙突然大兵压境,出乎众人意料。

严世藩得知时惊得茶杯落地。此事虽严重,但远水难救近火,众人商议后只能做兵败后的打算,让将领拿出方略,户部准备筹调粮草,他们清楚即便要反击,也是数月甚至半年后的事,眼下只能无奈接受。

有人认为,借此削弱杨帆的势力或许能因祸得福,届时裕王遴选良将、做好准备收复失地,大局可转危为安。

议事间,赵贞吉询问裕王和徐阶该如何回应张翰关于赞襄漕粮海运的事宜。

裕王踌躇不决,并非质疑漕粮海运的可行性,而是担心此举若长期解决北方缺粮问题,会成就杨帆、张居正的不世之功,让自己在皇上面前抬不起头。

此外,漕粮海运的关键在于粮市,张居正、杨帆、张翰已在杭州规划“中外粮市”,汇集朝鲜、日本、安南、暹罗、琉球等地粮食,漕运总督除收兑漕粮外,还可在粮市采购,这让各国粮商趋之若鹜。

但如此一来,漕运卫所作用大减,谭纶的提督漕运军务一职也会形同虚设。

裕王提议将“中外粮市”设在江苏的刘家港,此地是永乐朝大港,外洋人熟知,询问赵贞吉是否考虑过。

赵贞吉称曾与张居正书信商议,但此事难度大。

一来,日本是米市大宗,两月前尾张国商人运来大量大米,平抑粮价,避免了凶年战乱,深受士民欢迎;

二来,漕粮海运需水师押运,大明只有闽海水师,俞大猷手下将校表示听朝廷安排,且倭寇虽平,仍有残寇盘踞海上,水师忙于剿匪,自己不便强迫。

众人明白,织田信长与杨帆似有交易,传闻杨帆提供火铳,织田则低价供应粮食,有日本作为大宗,中外米市得以支撑,旁人难以插手。

徐阶对赵贞吉提及的“倭寇随时都会复起”感到诧异,众人也纷纷注目。

赵贞吉说自己派商人去日本大阪米市探查,虽无收获,却得知一消息且多方核实可能为真。

织田信长处境危急,日本十几个诸侯联手欲踏平尾张、收复九州。

因织田禁绝浪人下海为盗,给他们田地种粮,但浪人习惯海寇暴利,不愿务农,屡屡逃亡为寇,织田难以制止。

各国商人称,织田若败,天下将再次分裂,九州六国复国后可能率大军与大明决战复仇。

众人对此皆感惊讶,谭纶疑惑俞大猷正在荡平朝鲜南道倭寇,大明水师在东海所向披靡,佛朗机人也已被驱逐,源头已除,为何还会再起战祸。

赵贞吉感叹,日本动乱百年,形同战国,无人能一统,诸侯认为织田信长是大明扶持的,必欲除之,织田虽有能力却寡不敌众。

九州浪人曾靠海寇获利丰厚,不愿种田,闽海水师虽强但船不到二百艘,倭寇皆为悍匪,不到黄河心不死。

裕王询问俞大猷的下落,提议出兵围剿,众人也疑惑其近三个月无消息。

谭纶结合自身经历突然想到,俞大猷可能下南洋追击佛朗机人,否则杨帆不会前往缅中,两人或许早有预谋,他脱口说出“俞大猷在马六甲”。

众人恍然大悟,意识到杨帆早有安排,让水师去马六甲威逼佛朗机人,自己从云南入境,率卫军平定叛乱土司,甚至可能逼迫莽应龙签订城下之盟,这也解释了杨帆为何仅带三百火铳就敢前往。

另一边,沐朝弼在山路上行走,思索着杨帆发明的藤牌,觉得此物件并不难想,常人静下心也能想到,只是多数人在当下情境中难以平静,故而稍逊杨帆一筹。

他不禁疑问,若杨帆不搞变法,是否就不会有根本冲突。兵士们都学着扎藤牌,虽手持牌和兵器不太方便,但能抵御火铳保命,再上前拼杀便不惧缅兵。

半个多时辰后,贺安传来探子返回的消息。

沐朝弼回过神,拉着探子仔细盘问,又望着山林峡谷思索,随后让贺安传令众人埋伏好,等敌军到来,只放一两千人过去,太多则难以包围。

贺安明白,狭路中若放过多敌人过去,在右甸和此地之间难以堵住,会激发对方困兽之斗,且敌人持火铳可能伤害百姓,他领命而去。

贺安见沐朝弼拿着藤牌反复查看,神色异常,猜到其心思。作为多年至交,贺安直言。

“公爷,您是想和杨帆硬碰硬吗?”

他劝道。

“对于杨帆,认可他打仗的本事即可,其他事情,仍按原计划进行。“

沐朝弼也有同感,叹道。

“先打完仗再说。“

潞江东岸,李贽与安效良并未承受太多压力。

此时江水丰沛,几个渡口与索桥相隔数里,线贵行动迟缓,大半天都未渡江。东岸地势险峻,即便对方成功上岸,己方也占据优势。

安效良擅长防守,已牢牢守住各渡口,索桥也已斩断,五千人分守各处,中军仍有不少兵力。

令人庆幸的是,身后不远的几个乡邑均为民屯之地,百姓主动送来不少粮食。

安效良为人谦和,与几位老者相谈甚欢;

李贽性格中自有英气,每逢战阵也颇为机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