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以捕快之名 > 第414章 兵部大印丢了

第414章 兵部大印丢了(1/2)

目录

第二日,晨晖微熹,如碎金般透过雕花窗棂上缠枝莲纹的缝隙,洒在张希安床前的青砖地上,拼出斑驳的光影。檐角那串鎏金铜铃被带着晨露湿气的晨风轻轻拂过,“叮咚、叮咚”的声响清脆绵长,终是惊扰了他的清梦。他睫毛轻颤,缓缓睁开眼,眸中还带着几分未散的睡意,抬手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指尖触到眼角的微凉。而后掀开绣着云纹的薄被,伸手从床侧衣架上取下素色中衣,动作间带着几分慵懒,待衣摆垂落,才弯腰趿拉过软底布鞋——鞋面上绣着的暗纹在晨光下若隐若现。转身时,目光无意间扫过案头,那盏昨夜燃尽的残烛静静立着,烛芯早已成灰,烛泪顺着烛身蜿蜒而下,凝结如圆润的珍珠,层层叠叠堆在烛台边缘,这般景象,昭示着他竟睡过了头。他轻啧一声,随即又松了口气:也罢,反正时辰尚早,京中街道还未完全热闹起来,又无紧急公务缠身,晚些也无妨。

一番洗漱更衣毕,铜盆里的清水还泛着涟漪,铜镜旁的青瓷皂盒敞着口。张希安换上一袭浆洗得极为洁净的青色官袍,衣料挺括,领口与袖口的滚边一丝不苟,乌纱帽端正地戴在头上,帽翅平直。他对着铜镜仔细整理了一番,镜中映出一张尚带几分倦色的年轻面容,眉峰清朗,只是眼下淡淡的青影尚未完全褪去。匆匆用了些早膳——小厮端来的白瓷盘里,摆着两块裹着桂花碎的桂花糕,旁边一碗清粥冒着热气,粥面上浮着几粒圆润的莲子。他几口吃完,放下瓷勺,便带着随从径往大理寺而去。

大理寺的朱漆高门庄严肃穆,门板上的铜钉泛着冷光,门前两尊石狮子昂首挺胸,鬃毛纹理清晰可见,在晨光中投下长长的、威严的影子。门楣上“大理寺”三个镏金大字字体浑厚,在初升日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晃得人眼生晕。

门房处早有两名身着皂隶服饰的衙役等候,青色衣袍外罩着黑色坎肩,见张希安走近,其中一人立刻上前一步,高声唱喏:“张大人到!”声音洪亮,穿透了清晨的宁静。另一人则双手伸出,恭敬地接过张希安递上的令牌与文书,而后将文书摊在身前的木台上,手持一方铜制灯台——灯台里燃着微弱的烛火,将令牌凑到灯前细细核对上面的纹路,又反复翻看文书上的朱红印鉴,指尖在印纹上轻轻摩挲,确认无误后,才将令牌与文书双手捧还,随即躬身引道:“张大人,李大人已在偏厅等候,您请随小的来。”

穿过月洞门,眼前的景象宛如一幅清新的水墨画。门旁的几株翠竹挺拔而翠绿,竹叶上的露珠在晨曦的映照下宛如珍珠般闪耀,给这静谧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

进入偏厅,一股淡淡的檀香扑面而来,仿佛能洗涤人的心灵,让人感到宁静与安详。这股香气源自角落的铜炉,缕缕青烟从炉中袅袅升起,弥漫在空气中,如诗如画。

目光落在桌上,一只精致的青瓷茶盏格外引人注目。茶盏中,碧螺春茶叶舒展着身躯,宛如沉睡的美人被唤醒,茶汤呈现出碧绿清澈的色泽,宛如春日里的湖水,宁静而深邃。腾腾的热气从茶盏中升起,如轻烟般袅袅,给人一种温暖而舒适的感觉。

与茶盏相伴的,是一只精美的红木食盒。食盒上雕刻着精致的缠枝纹,线条流畅,工艺精湛,仿佛是一件艺术品。打开食盒的盖子,里面的糕点犹如珍宝般展现在眼前。

蜜渍金橘色泽鲜亮,宛如黄金般耀眼,果肉饱满多汁,散发着诱人的果香;桂花糖藕切片均匀,每一片都裹着晶莹的糖霜,宛如雪花般洁白,糖藕的软糯与桂花的香气相互交融,让人垂涎欲滴;松子鹅油酥层层酥脆,咬一口,“嘎吱”作响,上面撒着细小的松子碎,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这些糕点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每一种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美味与独特。

三名身着青衫的小吏垂手侍立在厅侧,他们的衣衫整洁如新,没有一丝褶皱,仿佛刚刚浆洗过一般。小吏们的神态恭敬而谦卑,低着头,不敢直视张希安,似乎对他充满了敬畏之情。

当张希安踏入厅堂时,这三名小吏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一般,同时躬身行礼,动作整齐划一,没有丝毫的拖沓。他们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齐声说道:“大人,李大人片刻即至,请您稍作歇息。”

张希安微笑着环顾四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挂着的一幅《松鹤延年图》。这幅画中的松树苍劲有力,树干粗壮,树枝伸展,仿佛在风中摇曳。而那几只仙鹤则姿态优雅,或立或飞,栩栩如生,仿佛要从画中飞出来一般。张希安不禁赞叹这幅画的笔力遒劲,显然出自名家之手。

他的目光继续扫视,发现在厅堂的角落里还摆放着一方古朴的端砚。这方端砚的边缘包裹着铜边,铜边已经有些磨损,透露出岁月的痕迹。端砚的质地温润,色泽深沉,显然是一件珍贵的文房四宝。

张希安对这方端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走近端砚,仔细端详起来。端砚上的纹理清晰可见,宛如天然的山水画卷,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最后,张希安含笑点了点头,对那三名小吏说道:“有劳诸位了。”他的语气温和,让人感觉如沐春风。

没过多久,一阵沉稳的脚步声从廊下传来,这脚步声不急不缓,每一步都显得十分沉稳,透露出一种官员特有的气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