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嘻哈史诗看古今 > 第748章 崖山投海:宋末帝的最后一刻

第748章 崖山投海:宋末帝的最后一刻(1/1)

目录

祥兴二年春,崖山海面的风裹着咸腥味,刮得宋军战船的帆布“哗哗”响。八岁的宋末帝赵昺裹着小小的龙袍,缩在陆秀夫怀里,眼睛睁得圆圆的,看着远处黑压压的元军战船——那些战船像饿狼似的,把宋军的几百艘船围得水泄不通。

“陆大人,元军又进攻了!”副将跌跌撞撞跑过来,盔甲上还沾着血。陆秀夫把赵昺抱得更紧了,伸手擦了擦孩子冻得发红的脸颊,声音很稳:“知道了,让将士们守住,绝不能退。”可他心里清楚,宋军的粮草快没了,弓箭也所剩无几,这场仗,很难赢。

太阳偏西时,元军发起了总攻。火炮的轰鸣声震得海面都在颤,宋军的战船一艘接一艘被点燃,火光照红了半边天。有艘战船被元军攻破,士兵们喊着“宁死不降”,举着刀冲上去,最终都倒在了血泊里。赵昺吓得往陆秀夫怀里钻,小声问:“陆大人,我们会输吗?”陆秀夫没说话,只是轻轻拍着他的背。

没过多久,宋军的主帅张世杰派人来报,说前方战船已破,元军正往这边冲。陆秀夫抱着赵昺,走到战船的甲板上。海风把他的官袍吹得猎猎作响,远处的元军战船越来越近,甚至能看到元兵手里挥舞的刀枪。

“陛下,”陆秀夫单膝跪地,眼睛看着赵昺,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异常坚定,“德佑皇帝(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赵昺似懂非懂,却伸手抓住陆秀夫的衣袖。陆秀夫站起身,把赵昺背在背上,用布条紧紧捆住——他要带着这位大宋最后的皇帝,守住皇室最后的尊严。

甲板上的宋军士兵见了,都跪了下来,有人哭出声,有人喊着“陛下保重”。陆秀夫回头看了一眼燃烧的战船,看了一眼这片大宋最后的海域,然后纵身一跃,带着赵昺跳进了冰冷的海水里。“扑通”一声,浪花溅起,很快就被战火和夜色吞没。

听到陆秀夫投海的消息,张世杰红了眼睛,他站在船头,看着元军的战船,咬着牙说:“大宋可以亡,但将士们的骨气不能丢!”他下令集中剩余的战船,冲向元军,想跟元军同归于尽。可没冲多远,他的战船就被元军的火炮击中,船身开始倾斜。张世杰的副将想拉他跳上小船逃生,他却推开副将:“我身为宋军主帅,当与大宋共存亡!”话音刚落,战船就翻了,张世杰也沉入了海底。

第二天清晨,崖山海面平静下来,只剩下烧焦的战船残骸和漂浮的尸体。元军在海里打捞,想找到赵昺的尸体,却始终没找到——那片冰冷的海水,成了大宋最后一位皇帝的归宿。

消息传到民间,百姓们都哭了。有个在海边打渔的老汉,每天都划着小船去崖山海面,撒下纸钱,嘴里念叨着“陛下走好,大宋走好”;有个书生,把崖山之战的经过写下来,藏在竹筒里,埋在自家的院子里,说要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没过多久,“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就流传开来。有人说,大宋亡了,中原的文脉断了;有人说,元军入主中原,改变了汉人的生活,再也没有以前的大宋了。但更多的人,把这份悲痛藏在心里,他们继续过着日子,却在心里默默记住:曾经有个叫陆秀夫的大臣,背着大宋的皇帝,跳进了海里;曾经有群宋军将士,为了守护家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几十年后,有个从崖山附近长大的孩子,听着老人们讲崖山之战的故事,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他努力读书,后来成了一名史官,把崖山之战的经过详细地写进了史书里,还特意加了一句:“陆秀夫负帝投海,非亡宋,乃存宋之骨气也。”

到了明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汉人政权。他特意派人去崖山,修建了一座“宋末三忠祠”,纪念陆秀夫、张世杰和文天祥(文天祥此前已被元军杀害)。每年清明,都会有百姓来祠堂祭拜,有人献上鲜花,有人献上刚出炉的馒头,就像祭拜自己的亲人一样。

清朝时,有个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听说了崖山之战的故事,很受感动,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国家叫中国,这个国家的人民,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国和尊严,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崖山之战,虽然他们输了,却赢了骨气。”

今天,每年都有很多人来崖山,有的是来祭拜陆秀夫和赵昺,有的是来感受那段悲壮的历史。在崖山的海边,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宋末帝赵昺投海处”,石碑的旁边,还有一块小小的木牌,上面写着老人们口口相传的那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国,却有中国人的骨气永存。”

有个年轻的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石碑前,指着石碑对孩子说:“宝宝你看,很久以前,有位大人背着小皇帝,跳进了这片海里,他们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国家。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以前的人用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要记住他们,要好好爱护自己的国家。”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伸手摸了摸石碑,仿佛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温度。

崖山的风依旧在吹,海依旧在流,可那段关于骨气和家国的故事,却像崖山的礁石一样,永远地留在了那里,留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