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父皇您千万不要被太子给骗了啊!(1/2)
魏徵、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心中皆是剧震!他们几乎同时想到了一个事实——这,好像是自贞观十一年,太子因腿疾而性情大变,君臣父子之间渐生嫌隙以来,这么多年里,陛下第一次,在如此正式的、决定国策的大朝会之上,如此明確地、公开地称讚太子!
这其中代表的政治信號,让这些在官场宦海之中,沉浮了几十年的老臣,都感到了一阵心悸。
天,要变了。
李世民的讚许,並未停止。他锐利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人心,他又看向李承乾,以一种考较的口吻问道:“既有此宏观之策,那么,具体的章程与步骤,你可有想过”
这是一个帝王对储君的最后一道考题。
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固然令人惊艷,但若没有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那便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李世民要看的,是太子,是否兼具了战略家的远见,与实干家的细致。
李承乾心中瞭然,他知道,这是父皇在给他一个机会,一个將威望彻底巩固的机会。
他再次躬身一礼,姿態从容,不假思索,侃侃而谈,仿佛一切早已烂熟於心:
“回父皇。具体措施,儿臣已有腹稿,可分三步而行。”
“其一,可下明旨,令此前为躲避突厥之乱,而被我大唐安置於朔方、灵州、延州等地的突厥及诸胡部落,悉数渡过黄河,重返漠南故地。如此,既能减轻我朝腹地之压力,又能使其部眾得以团聚,令其感恩戴德。”
“其二,当从降眾之中,择其首领,立为藩王。原东突厥突利可汗之子阿史那思摩,此人自归降以来,久居长安,对我大唐忠心耿耿,言行无差,且在突厥降眾之中素有威望。可册封其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赐我大唐龙旗,赐其可汗鼓纛,令其统御漠南诸部,为我大唐北境藩篱。如此,名正而言顺。”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李承乾的声音,陡然拔高了几分,“当以天可汗之名,同时下两道国书。一道,送与薛延陀可汗夷男;一道,送与新立之突厥可汗阿史那思摩。国书中,当明確告诫双方,划分疆界,各守本土,互为兄弟之邦,永世不得互相侵掠!若有违背,便是与我大唐为敌,天兵必至!”
这三条措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既给了突厥人名分和地盘,安抚了降眾之心;又用大唐的无上威严,给双方都套上了一道名为“和平”的枷锁。
而所有人都听明白了,这道枷锁,名为“和平”,实则,却是点燃他们之间衝突的导火索!因为两个世仇部落,被强行按在了一起,却又被命令不许打架,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任何一方的任何小动作,都可以被另一方,以及作为“裁判”的大唐,解读为“违背盟约”!
李世民听完,那双深邃的眼眸中,精光一闪而过。他深深地看了太子一眼,没有再说话,而是缓缓將目光,扫向了因为这番详尽的阐述,而彻底陷入沉寂的满朝文武。
“诸位爱卿,可还有其余意见”
“臣,魏徵,附议!”
魏徵第一个站了出来。他手持笏板,躬身一礼,声音洪亮,掷地有声:“太子殿下此策,高屋建瓴,远见卓识,刚柔並济,一劳永逸,乃万全之策!老臣,心悦诚服!”
“臣,房玄龄,附议!”宰相房玄龄紧隨其后,“此策不耗国库,不疲士卒,而能安北境百年,实乃上上之策!”
“臣,鸿臚寺卿崔仁善,附议!”
一时间,朝堂之上,附议之声,此起彼伏。先前还爭论不休的两派,此刻,竟在太子殿下的方案之下,达成了空前的一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