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 第221章 《皇家事务监管条例》

第221章 《皇家事务监管条例》(2/2)

目录

且所有收益入国库,不进私囊,所有事务有规章,不越权柄,既守了规矩,又办了实事,何错之有?”

弘历接过话头,语气更添威严:“诸位说得透彻。

皇家的威严,从不是躲在宫墙里的清净,是让百姓知道‘皇家在护着他们’。江南织户有活干,是皇家的体面。

贫家女子有药医,是皇家的体面。

寒门学子有书读,更是皇家的体面。

这些事,妃嫔们借身份出份力,外臣们按规矩办到位,何来不妥?”

黄中模仍想争辩,却被弘历抬手止住:“规矩已立,不必再议。”

弘历看向阶下群臣,一字一句道:“三日后,各项事务如期启动。

由礼部尚书顾廷仪牵头、户部尚书苏琦协办,每月奏报进展。谁若再以‘避嫌’为由阻挠,便是与民心为敌,休怪朕按抗旨论处!”

最后一句话掷地有声,黄中模、钱二彪子等人面面相觑,终是低头退下。

弘历起身离座时,晨光已斜斜穿过殿柱,在地砖地上投下细长的光影。

散朝的官员们手中,已多了一份《皇家事务监管条例》,上面的“权责分明”“依规行事”八字,正道出这场争论的结局。

数日后,京城郊外的空地上,木栏杆圈起了施工区域,“北京外国语大学施工重地”的牌子竖在入口,工匠们正挥锤垒基,木料砖瓦按序码放,晨光里跃动着踏实的声响。

中华服装公司展厅中,“福氏”设计师的绣样装裱在紫檀木框中,于显眼处静静陈列,路过的织工们总会驻足端详,指尖不自觉跟着纹样起落。

商贸街的街角处,怡安堂匾额正悄然挂妥,黑底金字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朱漆大门虚掩着,清苦的药香从门缝漫出。

中华书店的书架上,《愉氏故事集》码得齐整,翰林院审定的红印在晨光下泛着浅光,偶有挑书的书生指尖轻点书脊,轻声询问来历。

顾廷仪沿街巡查,见各处依章筹备,虽未喧嚣,却已在寻常巷陌间埋下生机,不禁颔首赞许。

……

1744年五月初,养心殿的晨光漫过案头舆图,弘历正翻看苏琦呈上来的图书馆扩建议案,殿内静得能听见书页翻动的轻响。

苏琦躬身道:“皇上,去年京城图书馆引得天下学子向往,汉地十八省学风最盛,学子数量占天下九成以上,若在各省首府各建一座分馆,可解千万人求书之渴。”

弘历指尖点在舆图上江南的位置,抬眸道。

“若十八省同时动工,内务府库银能否支撑?”

“臣已细核,且有一省费良策。”苏琦递上账册。

“内务府库银现存五千六百万银元本就充足,若从澜沧、红河、安东三省征调熟稔土木的土民参与营建,可减少三成支出,原本三千六百万的工程,只需两千五百万便能完成。

又能将边地土民纳入管控——他们既需为活命卖力劳作,又因脱离本土族群难以形成反抗力量,如此一来,既压缩了工程成本,又变相削弱了边地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实为“一举两得”。

弘历闻言眉峰微动,指尖划过三省疆域。

“此法甚好。既解了工程劳工之需,又让边地更添稳固。”

苏琦续道:“臣正是考虑到此。汉地建馆本就急民所急,加此策更显周全。

待汉地分馆落成,此法还可沿用于边疆文教建设。”

“好。”弘历合上账册,目光落在舆图上。

“便依你所奏,征调三省土民助建,让分馆既建得扎实,银钱又花得精明,更让边地更加稳固,这才是筹谋深远。”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