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长孙的绸缪,尉迟的疑惑(1/2)
长孙无忌进殿时,瞧见长孙润,笑着开口:“这小子有些憨傻,进宫来找雍王,也不提前同雍王说好,在这里劳烦太子殿下。”
李承乾打圆场:“十二郎不是第一次进宫找穆穆,往常穆穆都在的,今日怪我,一大早打发穆穆去陛下那里,让十二郎白跑了一趟,是我考虑的不周。”
长孙无忌看了眼长孙润,又看李承乾案头长孙润的功课,心中欢喜,言语之间带着些许宠溺开口:“这孩子愚笨,劳烦太子殿下多挂心些。”
李承乾暗道:愚笨些好,跟聪明人打交道太耗心神,容易折寿。
“润儿的天分着实不怎么高,殿下不必花太多心思。”
长孙润面上表情有些受伤,李承乾心下一沉,这父子俩搁这儿演无间道呢?
“十二郎还小,轻易断言其优劣,伤了他的心性,反倒是不好。”
长孙无忌道:“知耻而后勇,臣与皇后少时丧父,又为兄长所不容,被赶出家门,若非舅父抚养,只怕会饿死街头。润儿比之臣当年,可是好了不知道多少。”
李承乾暗道:为长孙安业不容,好歹有高士廉收容,洛阳的长孙家手还没长到能申去渤海的高家,长孙无忌也就丧父被赶出门的时候吃了点儿苦。孙无忌这小心眼儿,得势之后礼遇高士廉的样子,可见高士廉对长孙无忌还是相当不错的,所以在高家那段时间,长孙无忌的日子应该过得颇为不错。
至于长孙润,按照原历史线,那是为武后不容,出于长孙无忌的厌恶,武后连长孙无忌的舅族渤海高家一起厌恶,连带着东阳公主都被贬黜,长孙润这个亲儿子只能更惨。当然,这些事情长孙无忌不会知道,他也不可能告知长孙无忌。
“能得殿下指点,是十二郎的福分,臣也希望他惜福,好歹学出个样子来。”
李承乾看了眼长孙润,心中笑笑心疼了一把,教育是一个因材施教的过程,每个孩子精神抗压能力有参差,有些孩子打压式教育,可以激发孩子潜能。有些孩子,打压式教育,只会让孩子自卑敏感。
很多人一言不合喜欢拿历史说事,譬如高考年年受腐刑的司马迁,还有被贬斥道蜀地的吕不韦,要么就是颠沛流离的百里奚和苏轼,觉得挫折教育,能够让孩子知耻而后勇。
但是,有几个人注意到,以上这些人,哪一个的苦难来自于自己的父母的背刺?一个陌生人,突然给你一巴掌和你父母不分青红皂白给你一巴掌,你会为陌生人欺负你感觉到痛彻心扉吗?
长孙润这个小心翼翼的样子,李承乾可以肯定,这孩子跟自家那俩差不多,不适合打压式教育,需要循循善诱。
“我也就是今日得了空闲,才看了十二郎的功课,谈不上指点,舅父这样说,倒是要我汗颜了。”
把长孙润塞到伴读队伍里,还想要他亲自指点李觉,李承乾才不干,这德华谁爱做谁去做,他没心情做,教一个李觉已经很累了,再教一个长孙润,平白给自己找活儿干,那是不可能的。
这算是拒绝,长孙无忌抿了口茶水,脸上看不出异样,太子不愿意亲近长孙冲,见面那点儿客气全冲长乐公主去的,他很清楚,一旦自己倒下,长孙家很难维持长久的兴盛。
这一次送李治就藩,鉴于皇帝的操作,长孙无忌也开始重点关注这个小外甥,接触的久了,他才察觉到,这个看似无争,胆小怯懦的陈王,是真的狠角色。
回到长安之后,后知后觉的长孙无忌,竟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要不是皇帝提前洞悉了李治,或者说李承乾和李泰两败俱伤,李治上位,长孙家知不道什么下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