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资源开发限制条例》(2)(1/2)
李博士面沉似水,他缓缓地推了推那副黑框眼镜,然后将目光投向面前的平板电脑。只见他的手指在屏幕上如疾风骤雨般快速滑动,仿佛在弹奏一首高难度的钢琴曲。
随着他的操作,屏幕上迅速闪现出一组三维分子结构图,这些结构图精细而复杂,就像一座微观世界的迷宫。李博士指着其中一张图说:“这是我们通过隧道扫描显微镜观察到的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变化情况。在零下30度加上500MPa压力的模拟测试中,钕铁硼晶体的晶格间距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从原本的0.32n拉伸到了0.41n,而且在晶体的边缘还出现了纳米级的裂纹。”
他将结构图中的红色预警区域放大,那片区域的裂纹看起来更加明显,就像一道道细小的闪电划过晶体表面。李博士的眉头微微皱起,继续解释道:“经过初步分析,我们认为这种结构变形主要是由于材料内部的应力分布不均所导致的。”
说到这里,李博士稍微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思考接下来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过了一会儿,他接着说:“目前,我们的团队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方案,即在材料中添加0.03%的铈元素作为稳定剂,同时将烧结温度从1120℃降低到1080℃,看看这样能否缓解结构的变形。”
然而,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些不确定,“不过,要验证这些方案的效果,我们至少需要进行20组循环测试,而且每组测试的周期都长达72小时。这意味着整个测试过程将会非常漫长,而且结果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张华听完后,迅速拿起笔,在笔记本上龙飞凤舞地写下“铈元素添加试验”这几个字。写完后,他抬起头,双眼闪烁着明亮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这个试验成功后的场景。
“好的,研发预算再追加200万。如果还不够,随时告诉我。”张华的声音干脆利落,没有丝毫犹豫,“另外,联系一下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的周院士。他在极端环境材料领域可是权威,下周请他来实验室指导一下。”
接着,张华将目光转向王经理,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语气坚定地说:“新兴市场那边,让驻当地的商务参赞明天约见能源部部长。记得带上我们为当地设计的‘太空资源共享计划’方案,这个方案要重点突出我们将30%的探测数据对他们开放。这是我们的诚意,也是我们争取把合资公司持股比例谈到51%的关键。”
张华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还有,高端客户那边,我们要对现有的服务体系进行优化。把它拆分成‘基础版’‘定制版’和‘尊享版’三个版本。像那位中东客户要求的实时传输通道,可以归到尊享版里面。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又能提高我们的利润空间。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技术顾问竟然换成了我们的首席科学家团队!尽管他们尚未获得诺贝尔奖,但在深海探测领域,他们拥有更为丰富的实战经验。
就在这时,一直保持沉默的技术顾问陈教授突然放下了手中的搪瓷杯,只听“砰”的一声,杯底与桌面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缓缓地向前倾了倾身子,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透露出一种认真而专注的神情。
陈教授从他那略显陈旧的公文包里小心翼翼地抽出一份已经微微泛黄的论文,然后轻轻地放在桌上。他用手指着论文中的某一页,说道:“张华,我这里有一个想法,你不妨看看。”
张华好奇地凑近,目光落在了陈教授所指的地方。那是一篇关于2018年“蛟龙号”深潜器的材料报告。陈教授解释道:“你看,这里提到了‘蛟龙号’的钛合金耐压壳。在7000米深海的极端高压环境下,它通过‘梯度密度层’的设计来抵消应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