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实地检查(2/2)
张经理终于找到了辩解的机会,急忙开口:“周教授,林监理,最近这两个月雨水特别多,地基可能有点受潮沉降,这应该只是暂时的......”
“把从坝体浇筑完成到现在的所有沉降观测记录都拿过来。”林江的声音不带一丝温度,打断了张经理的狡辩,“包括施工单位自己的监测数据,还有第三方监测机构出具的正式报告,一份都不能少!”
张经理的脸唰地一下变得惨白,双腿微微发颤。林江清楚地记得,上个月例行巡查时,就发现三号沉降观测点的数据有异常波动,当时他立刻向张经理提出疑问,张经理却以“观测仪器出现故障,数据不准确”为由搪塞,第二天还特意更换了新的观测设备。现在回想起来,那根本就是欲盖弥彰,目的就是掩盖坝体沉降超标的事实。
众人沿着陡峭的楼梯下到坝体内部的廊道时,一股潮湿的霉味混杂着泥土的腥气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皱起眉头。头顶的应急灯接触不良,不断闪烁着,将众人的影子在墙壁上拉得忽长忽短,显得格外诡异。周教授走在前面,突然停在一处混凝土墙壁前,手中手电筒的光柱在墙面上缓缓移动,最终定格在一片深色的水渍上。“这是明显的渗水痕迹。”他伸手触摸墙面,指尖立刻沾上湿漉漉的凉意,“看这水渍的范围和颜色,混凝土的碳化深度恐怕已经超标了。”
林江立刻从随身工具包里掏出碳化深度测量仪,将探针轻轻刺入墙体。探针接触混凝土的瞬间,细小的粉末便簌簌落下。他仔细读取仪器上的数据,沉声道:“4.8毫米。”报出数据的那一刻,张经理踉跄着后退半步,险些撞到身后的栏杆——按照设计要求,混凝土的碳化深度不得超过3毫米,现在的数值已经严重超标,这意味着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都会大幅下降。
“当初浇筑这部分墙体时,用的是什么型号的水泥?”周教授继续追问,目光紧紧锁定张经理。
“是...是符合要求的P.O42.5R水泥,每一批次都有复检报告的......”张经理的声音越来越小,眼神躲闪,不敢与周教授对视。
“把所有水泥材料的进场台账拿给我。”林江的声音在狭窄的廊道里回荡,带着无法抗拒的威严,“包括每一个批次的出厂合格证、进场验收记录和复检报告,现在、立刻、马上!”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监理日志里明确记录过,某批次水泥的初凝时间超标,当时他要求将这批水泥全部退场,张经理却拍着胸脯保证已经处理完毕,现在看来,那些不合格的水泥恐怕早就被偷偷用在了坝体浇筑中。
返程时,夕阳正缓缓沉入远处的河道,金色的余晖给坝体镀上了一层诡异的光晕。林江站在栈道上,望着水面倒映出的坝体影子,突然发现坝顶的轮廓有些微妙的扭曲。他猛地回头,正好看到周教授正拿着激光测距仪在反复测量坝顶的中心线,眉头紧锁,脸色凝重得如铁铸一般。
“坝顶中心线的偏差达到了12厘米。”老教授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手中的测距仪几乎要握不住,“按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坝顶中心线的允许偏差不得超过5厘米,这已经超出规范允许值的两倍还多!”
张经理双腿一软,瘫坐在栈道上,眼神空洞,嘴里喃喃自语:“不可能...沉降观测数据都是合格的...怎么会偏差这么多......”
林江看着他这副失魂落魄的模样,脑海中突然闪过三个月前的一个暴雨夜——当时他在监控室查看实时监测数据,偶然发现坝体位移监测曲线有过一次异常跳动,幅度还不小。他立刻询问值班工程师,对方却解释说是“信号干扰导致的数据误差”,让他不必在意。现在想来,那根本不是什么信号干扰,而是这座被偷工减料的大坝,在默默向人们发出抗议的信号。
回到项目部时,暮色已经彻底浸透了办公室,窗外的施工灯渐次亮起,在黑暗中形成一片模糊的光晕。周教授将七页纸的现场检查记录重重拍在办公桌上,每一页纸上都布满了红色的批注和醒目的问号,触目惊心。“明天一早,让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来做全面探伤检测。”他摘下老花镜,揉着发胀的眉心,语气不容置疑,“包括超声波检测、雷达扫描和钻芯取样,必须把大坝的质量问题彻底查清楚!”
林江看着窗外那些闪烁的施工灯,突然觉得那些灯光像无数双窥视的眼睛,正冷冷地注视着这场闹剧。他默默掏出手机,翻到三个月前保存的监理日志照片,手指放大屏幕,只见某一页的边缘有一行潦草的备注:“深夜十一点,张经理带人避开监控,更换了三号仓的混凝土试块。”
当时他还以为是自己多心,觉得张经理没必要在试块上做手脚,现在结合现场发现的种种问题,所有的疑点瞬间串联起来——那一天,正是问题的开端,也是这座大坝质量危机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