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新的使命、新的开始(2/2)
“立刻通知施工队,先停工勘探!”林江果断地做出了决定。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支铅笔,迅速地在图纸上圈出了三号隧洞的断层位置。笔尖用力地戳着纸页,仿佛要把那断层的位置深深地刻在纸上。每一个深色的圆点都代表着一个潜在的危险点,需要他们去仔细勘探和评估。
“让实验室连夜加班,做岩石的抗压和抗剪试验,数据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林江的语气坚定而严肃。他知道这些数据对于工程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只有精确的数据才能为后续的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还有,通知爆破队,把炸药库的台账、领用记录全部整理好送过来,我要亲自核对,一点都不能马虎!”林江的目光如炬,他要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炸药库的管理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安全,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引发严重的事故。
周工愣了愣,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林监理,这工程才刚开工没几天,就停工会不会……影响进度啊?甲方那边还催着要节点报告呢。”
“进度能赶,质量不能补。”林江抬头望向那片陡峭的山壁,阳光正从岩缝里漏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撒了一地的碎金子,“你看这山,表面看着结实,说不定哪块石头就松了,哪条裂缝就藏着风险。咱们手里的图纸,画的不是线条,是给老百姓的保证书,字里行间都得写着‘靠谱’俩字。”
傍晚的项目部板房里,灯光昏黄如豆。一盏老旧的白炽灯悬在房梁上,电线随着风吹微微晃动,把墙上“安全生产”的标语照得忽明忽暗。林江趴在铺满图纸的桌子上,铅笔在隧洞剖面图上画出一道道辅助线,标注着断层的处理方案。墙角的电热器嗡嗡作响,吹出的暖风带着股塑料味,却驱不散山里刺骨的寒气,他的鼻尖冻得通红,手指却依旧灵活地在图纸上移动。
小李抱着一摞资料推门进来时,看见林江正对着一块岩石样本出神——那是从断层带取来的岩芯,裹在透明的塑料筒里,断面处还粘着新鲜的泥土,能清晰地看到岩石层理间的裂缝。“林哥,山下几个村的村民代表来了,说是听说要修引水隧洞,特意来问问情况,现在就在外面等着呢。”
林江揉了揉酸胀的脖子,指节发出“咔咔”的声响,起身时不小心碰倒了桌边的搪瓷缸,里面剩下的半杯水洒在图纸上,晕开一小片水渍。他慌忙用纸巾擦干,快步推门出去,只见板房的屋檐下站着十几个裹着棉袄的身影,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风霜,手里还拎着自家种的红薯、晒干的野山菌。领头的是个头发花白的老汉,手里攥着个旧布包,见林江出来,急忙打开布包,里面是些裹得严实的野核桃,壳上还沾着泥土。
“林监理,俺们是山那边李家庄的,听说要从山肚子里引水过来,通到俺们那片旱塬上,”老汉的皱纹里还沾着田间的泥土,说话时带着些许局促,却难掩眼里的期待,“就想问问,这洞挖通了,俺们村里的房子会不会裂?地里的庄稼会不会受影响?”
林江连忙把他们请进板房,搬来折叠凳让大家坐下,又让小李烧了热水。他重新铺开引水工程的图纸,指着上面的线路一点点讲解:“大爷您看,这条蓝线就是隧洞的走向,离村子最近的地方也有五百米远,而且我们会用注浆加固的方式处理断层,就像给山体打‘补丁’,保证不会影响到村里的房子。引水渠修到旱塬后,还会修灌溉管网,到时候地里的玉米、小麦都能喝上水库水,收成肯定能翻番。”
昏黄的灯光落在村民们的脸上,那些被风霜刻满沟壑的面孔,此刻都透着真切的期待。有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大概五六岁的样子,被奶奶抱在怀里,踮着脚在图纸上找自己家的位置,小手指在代表水库的蓝颜色上轻轻点着,小声问:“叔叔,这里的水,真的能流到俺家地里吗?俺娘说,有了水,就能种西瓜了。”
林江蹲下身,摸了摸小姑娘的头,声音格外温和:“当然能。叔叔们一定会把水引到你们家的地里,到时候你就能跟着爹娘一起种西瓜,吃最甜的瓜瓤。”他又转向众人,指着图纸上的断层处理方案,语气坚定,“大家放心,我们会像给病人做手术那样小心,每一步都做好监测,保证既把水引来,又不打扰山里的安宁,不破坏一草一木。”
送村民们离开时,月亮已经挂上了树梢,银辉洒在山间,把小路照得朦胧。林江站在板房门口,望着村民们渐行渐远的背影,他们的笑声在山谷里回荡,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他又抬头望向远处新坝的方向,那里的灯光像颗遥远的星,在夜色中闪烁。他忽然想起表彰大会上那束耀眼的聚光灯,此刻却觉得,山间这些星星点点的灯火,村民们眼里期待的光,比任何舞台灯光都更让人安心,更让人觉得踏实。
“林哥,省里水利厅的专家明天一早就到。”小李抱着个保温杯从屋里出来,杯口的水汽模糊了他的眼镜片,“他们说您在新坝的质量管控经验太宝贵了,这次特意来取经,还想请您给他们做个专题分享。”
林江笑着接过保温杯,温热的水流顺着喉咙往下淌,驱散了些许寒意。山风穿过板房的缝隙,带着松针的清香,拂过脸颊时格外清爽。他低头望向桌上摊开的图纸,那条蜿蜒的蓝线在灯光下格外清晰,忽然明白,水利人的使命从来都不是站在聚光灯下接受掌声,而是握着手中的图纸和仪器,把那些看不见的水流,引向最需要滋润的土地,引向老百姓的心田,让每一寸干旱的土地都能长出希望,让每一张期盼的脸庞都能露出笑容。
夜色渐深,山间的风更凉了,项目部板房的灯光却亮了整夜。图纸上的铅笔痕迹越来越密,一道道线条、一个个标注,像在群山间织起一张无形的网,网住了山间的月光,也网住了无数人对丰收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