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官场:由水库溃坝开始 > 第497章 未来展望

第497章 未来展望(1/1)

目录

清晨,淮河两岸被一层薄薄的晨雾所笼罩,宛如轻纱般轻柔。新坝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静静地横卧在水面上。坝顶的LEd灯带在薄雾中散发着柔和的光晕,与远处古渡口闪烁的渔火遥相呼应,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林江踏着草叶上的露水,登上了观测台。清晨的水汽有些微凉,沾湿了他的袖口,但他的注意力完全被手中紧紧捏着的两份图纸所吸引。左边是一张1950年泛黄的土坝手绘蓝图,纸页的边缘还保留着当年工程师用铅笔写下的批注,这些批注见证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水利工程的执着与热爱。

右边则是一张闪烁着荧光的新坝三维建模设计图,线条精准而流畅,展示了现代科技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林江小心翼翼地将两张图轻轻重叠在一起,阳光穿透薄雾,洒在纸上,形成了一道奇妙的光影。令人惊奇的是,两条粗细不一的轴线竟然完美地重合在一起,就像是一代代水利人用他们的初心画出的传承轨迹。

“林监理,无人机巡检准备就绪,随时可以起飞。”技术员小张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带着几分雀跃。林江抬头,只见一架银灰色无人机从坝下缓缓升空,螺旋桨嗡鸣着划破晨雾,高清摄像头如同锐利的鹰眼扫过坝体,实时传回的画面在观测台的显示屏上清晰展开。“您看,每一块混凝土预制块上都有专属的微型二维码。”小张凑到屏幕前,颇为自豪地介绍,“用手机一扫就能看到施工时间、材料批次,连负责振捣的工人名字都能查到,全程可追溯。”

林江的目光却落在屏幕角落一处不起眼的阴影上,眉头微蹙:“把这里放大,再清晰些。”画面迅速拉近,原来是坝体侧面一块松动的警示标牌,金属支架在风里微微晃动,恰好躲在无人机预设的巡检盲区里。“这就是智能巡检的局限。”他转身对围拢过来的团队成员说,语气严肃却不严厉,“机器能捕捉数据,却读不懂‘细微之处’。下周把周伯他们几位老河工请过来,他们靠听水声、看水色就能判断堤坝隐患,这种‘体感经验’,咱们得想办法转化成数字化参数。”小陈立刻掏出笔记本,在“智慧水利计划”,像是在为传承写下注脚。

正说着,小陈突然气喘吁吁地从楼梯跑上来,手里挥舞着一份文件:“林监理!市里来电话了,说要在咱们坝区建智慧水利展厅,这是初步规划方案!”林江快步接过文件,目光扫过图纸,当看到“活态实验室”几个字时,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规划图上,这片区域被划分成多个实验区,专门用于测试传统治水技术的现代应用。“立刻在文件上批注。”他指着图纸,语气难掩兴奋,“把周伯的‘龙尾’和咱们的新型防渗材料放在相邻试验区,做抗冲击对比实验;再开辟一片区域种上杞柳,看看百年前的固土法子,和现在的混凝土护坡哪个更适合咱们这的地质。”阳光彻底驱散晨雾,照在林江脸上,他仿佛已经看到实验室里,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火花。

中午的技术研讨会在工地会议室召开,气氛异常热烈。年轻工程师小李戴着VR眼镜,在投影幕布上演示新开发的bI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我们能模拟百年一遇的洪水对坝体的冲击,连水流的每一处涡流轨迹都能精准呈现。”画面中,虚拟的洪水如猛兽般扑向坝体,当浑浊的“水流”漫过仿古设计的鱼鳞状护坡时,林江突然抬手打断:“等一下,试试把芦柴捆的物理参数输进去,模拟一下1954年的抗洪场景。”

小李愣了一下,迅速在键盘上敲击,将芦柴捆的密度、韧性等数据输入系统。众人屏息凝视着屏幕,当虚拟芦柴捆投入“洪水”中时,原本剧烈波动的冲击力曲线竟缓缓下降——最终数据显示,加入这种传统材料的模拟场景里,坝体承受的冲击力足足下降了17%。

“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林江走上前,手指轻轻敲击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声音里满是感慨,“光绪年间河工们用的治水工法,放在现代技术的框架里验证,居然有如此扎实的科学依据。”他转头看向团队成员,眼神坚定,“下个月的全国水利行业论坛,咱们就拿这个做主题报告,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智慧的价值。”会议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年轻工程师们看着屏幕上的曲线,忽然觉得那些古老的治水故事,不再只是书本里的文字。

会后,林江独自来到坝底的生态湿地。去年施工时种下的芦苇已经长得齐腰高,翠绿的芦叶在风里轻轻摇晃,几只白鹭展开洁白的翅膀,在浅滩上悠闲地觅食,偶尔低头啄起水里的鱼虾。他想起刚开工时,施工队嫌这片湿地碍事,建议填平后扩大施工区域,是他力排众议坚持保留下来。“这可比任何人工防渗膜都管用。”林江蹲下身,掬起一捧清澈的河水,指尖能感受到水里微生物的细微活动,“这些微生物能自然分解水里的污染物,芦苇根系还能固住泥沙——大自然的净化系统,比咱们设计的过滤器更高效、更持久。”风吹过湿地,带着芦苇的清香,他忽然觉得,所谓“顺势而为”,不仅是治水,更是与自然共生。

傍晚时分,林江的手机突然响起,是大学时的同窗好友,如今在水利院校当教授。“老林,我想带研究生来你们坝区做课题,专门研究传统水利技术的现代化应用,你看方便吗?”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期待。“太方便了!”林江爽快答应,语气里满是热情,“让学生们住工地宿舍,白天跟着周伯学看水位、辨水情,晚上用传感器采集数据,把老河工的‘经验之谈’翻译成精准的计算公式。”挂了电话,他立刻在笔记本上写下“水利人才培养计划”,笔尖顿了顿,又添上一句:“明年招一批懂传统水利的非遗传承人当技术顾问”,字迹工整有力,像是在为未来埋下希望的种子。

夜色渐浓,林江独自站在坝顶望着星空。远处的村庄亮起点点灯火,坝体两侧新安装的智能路灯根据人流自动调节亮度,此刻正散发着柔和的暖光。他想起周伯白天说的“水脉连着人脉”,现在才真正明白这话的深意——水利工程从来不止是挡水泄洪的建筑,更要连着沿岸百姓的民生,连着千年不息的文化根脉。手机突然震动,是设计院发来的新方案:在坝体侧面雕刻一幅长达百米的治水史诗浮雕,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乾隆年间的河工往事,再到现代水利的蓬勃发展,还特意加入了AR技术,游客扫码就能与“虚拟古人”对话,听他们讲述治水故事。林江看着方案,忍不住笑了起来,手指在屏幕上快速回复:“把周伯和1954年抗洪的故事也加进去,就放在现代水利那段的开头——他们才是活着的‘治水史诗’。”

临睡前,林江坐在桌前,翻开工作日记。台灯的光晕里,他提笔写下:“新坝不是终点,而是传统与现代对话的起点。”笔尖落下的瞬间,窗外的月光恰好洒在纸上,与字迹交叠在一起。他抬头望向窗外,月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淮河面上,仿佛看见无数治水先辈的身影,正与现代工程师的剪影在水中重叠,沿着这条奔流不息的河,走向更远的未来。

天快亮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林江从睡梦中惊醒。他揉着眼睛接起电话,小陈兴奋的声音立刻从听筒里传来:“林监理!好消息!周伯刚才给我打电话,说愿意亲自教咱们编‘龙尾’,他还联系了当年一起参与1954年抗洪的老伙计,说要把所有‘老手艺’都传下来!”林江猛地翻身下床,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天边已泛起淡淡的鱼肚白,第一缕晨光正穿透云层,洒向沉睡的淮河。新的一天开始了,而关于水利的传承与创新,还有更长、更精彩的路要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