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蒙军将大举南下(1/2)
至于会不会将黄蓉也牵扯进逍遥背后的麻烦中,倒也不用担心。
只是让这个学霸给自己分析讲解一下功法,而她自身不去练的话,又怎会牵扯?
更何况,按照自己这些年来的总结、理解,就算无意中学了逍遥功法,好像也问题不大。
比如洪七公、比如黄药师,其实都勉强可看做逍遥传人。
甚至是就连黄蓉,在认识自己之前,跟着黄药师学了奇门遁甲后,便也算逍遥传人了其实……
但对于逍遥背后的大敌,他们却是从未接触,丁点不知。
也就是段智兴因其祖父段誉的原因,这才多少知道点隐秘。
总而言之不牵连太深的因果,便无大碍。
除非像自己这般,被系统所坑,不光两大核心功法来自逍遥,甚至还一不小心成了连系统都认定的逍遥掌门。
对于自己来说,这麻烦已经是甩不开了。
只能希冀,那大敌已经嗝屁绝迹江湖……
真是……烦的蛋疼。
得让念慈帮忙揉揉……
冯荻确实已经收到光明顶被占的消息,但她并未理会。
事已至此,唯求孤注一掷,才可能绝地翻盘,将明教重心全部放在这边,光明顶那里,却是暂且顾不上了。
明教大军依旧停在距离庐州数百里外,但已经占领了数座州城。
各地虽得宋理宗急诏,但南宋都完了,这诏书还有屁的实质性作用?
因此各地府军也就是象征性的对明军阻挡一二,再高呼呐喊一下,便算是对宋室,对州城内百姓有了个交待。
好在明军对百姓仁善,倒也影响不到普通人生活。
但明军却是不敢在进逼庐州了。
因为若引得大元全军出动来围剿,在大元吞并了南宋十来万禁军,并得到了数百年宋庭积累的诸多资源的情况下,他们获胜的可能极低。
且届时一旦战败,便因距离东部大本营太远,而退守都来不及。
再者,南宋已昭告天下,易宋为元,如今大元乃是天下正统,若大规模开战,大义不在他们这边,终究会有很多麻烦。
可让他们就此退去,放弃,却又心有不甘。
当下还有个办法就是绕道突袭嵩山,毕竟大元主力都到了南宋境内,原以嵩山为中心的大元疆域,定是处于空虚状态。
可长途行军,太过于耗费辎重,也幸亏东部沿海还算富庶,这些年又攒了点家底。
如若不然……他们可是比大元更早起事的,一直处在与南宋抗争的前线,耗费损失惨重,哪像是大元,本就家底雄厚,又一直躲在暗处发展多年,现在的后继之力自是更强。
明教若突袭嵩山,大元也可以派军去攻打东部,且行程更短。
这样一来,吃亏的依旧是大明。
由此,双方就这样僵持下来。
而在这段时间,九州风云,再一次剧变!
西夏和大金集结全部军力,和蒙古于平凉进行殊死一搏……
然而,结果正如一千多年前的长平决战那般,在如滚滚车轮般的历史大势下,并没有什么侥幸意外发生。
蒙古,彻底平定大金和西夏。
整个北方,乃至于远到西伯利亚的地方,尽数划归于大蒙古帝国的版图当中!
南宋,终于成为了蒙古眼中那……不得不拔掉的肉刺!
虽说和大金西夏联军鏖战多年,如今便是一朝得胜,蒙古也需稍作休整,养精蓄锐。
毕竟主力部队的兵士们,在连番大战后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生理上,都需一定缓冲。
比如回家和家人团聚一下,或是到勾栏之地放纵一二……
但这缓冲的时间绝对不会很长,因为铁木真,快要坚持不住了!
一生戎马,成就了他成吉思汗的威名,但也暗伤无数,积累成重,如今他在战马上的身姿依旧挺拔,但回到营帐无外人时,却基本只能躺在床上。
他想要在死前,亲眼看到,整个九州大地,都成为他大蒙古帝国的地盘!
这一年,长子术赤先于他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更是让本就重病的铁木真加剧了危机感。
时间,已经刻不容缓。
时次子察合台已受封于察合台汗国,也就是原本那广袤的西辽疆域,包括了西域北部。
三子窝阔台则成为板上钉钉的汗位继承人。
四子托雷本在攻打西夏和金时立下赫赫战功,但挥师北上后,却居于营帐不出。
明眼人都能看出,他这是故意回避,不想要参与南下征宋,以免和郭靖安答反目成仇,甚至生死相向!
宋改易为元,这消息传遍天下,当然也传到了蒙古人耳中。
于是蒙古很快便跟着放出消息,言道:
宋蒙历来交好,相扶相持,共定天下,安乐九州。
然而南宋境内叛军猖獗,不修人道,荼毒四方,竟胆敢造反谋逆,强攻南宋,取而代之,引血流成河,民不聊生。
蒙古知晓此事,甚是悲愤。
念及与宋旧情,且宋民与蒙古人一样,同为天下民,如何能坐视不管?
因此欲举兵南下,代宋平叛,还九州朗朗乾坤!
当李信听到这消息时也是无语了,铁木真和他几个儿子,怎么比自己还要无耻?
这种颠倒黑白的本事,也不知是哪个缺德的谋士教的。
所谓顺民意,方得天下。
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若非如此,刘邦也没必要专门找来条白蛇演戏了。
不多说,直接上数据说话。
李信同样安排人放出消息:
蒙古铁骑所过之地,一只苍蝇都不能生还。
打花刺子模,屠撒马尔罕百万平民。
再西进,杀巴格达数十万人。
灭西夏,戮八十万生灵泄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