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快穿之人格补全计划 > 第392章 吾家病娇初长成06

第392章 吾家病娇初长成06(2/2)

目录

从今往后,再也没有母亲温暖柔软的怀抱可以让他撒娇依赖,再也没有宽厚有力的臂膀为他遮风挡雨了。

他必须长大,必须变得坚强,必须成为弟弟的依靠。

他将空碗放回桌上,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紧闭的房门,耳朵竖起着外面的动静,心中充满了忐忑的祈祷:

只希望寺庙里的这位师父,能再多容他们一些时辰,至少等天亮了再说。

*

果然,没过几刻钟,门外再次响起了沉稳而略显缓慢的敲门声。

江暮云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忐忑,整理了一下情绪,上前打开了门。

门外站着一位年约五旬的老僧,面容清癯,眼神平和却带着一丝历经沧桑的疲惫。

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边缘略有磨损的旧袈裟,身形瘦削,却自有一股沉静的气度。

他看上去并非江暮云预想中那般严厉或不近人情。

“小施主,”老僧双手合十,微微颔首,声音低沉而温和:“老衲是这杏花寺的主持。”

“大师好。”江暮云连忙恭敬地回礼,心中依旧紧张。

老僧的目光越过江暮云,看了一眼床上裹着被子似乎仍在昏睡的邵庭,轻轻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一种深沉的无奈与悲悯,却并无责备之意:

“小施主,莫要惊慌。老衲并非要来驱赶你们。”

他缓缓开口,声音如同古寺钟声,低沉而悠远:“只是有些话,须得告知于你,也好让你心中有个计较。”

他示意江暮云到桌边坐下,自己也在一旁的旧凳上落座,缓缓道出一段沉重的往事:“数年以前,我这杏花寺中,连同老衲,本有五位僧人。”

他的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仿佛穿透时间,看到了过去的惨剧:

“有一日,老衲带着如今这小徒上山采药,寺中留下三位师兄值守。恰逢马匪劫掠山下村落,许多逃难的村民涌到寺门前哀求救……”

老僧的声音顿了顿,带着难以磨灭的痛楚:“我那三位师兄,终究不忍,开了寺门,收容了那些村民。”

“然而马匪追至,强行闯入了寺庙……”他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寺中三位师兄,连同那些避难的村民无一幸免,皆遭屠戮。鲜血染红了佛堂前的石阶。”

江暮云听得浑身发冷,手指不由自主地攥紧。

老僧睁开眼,眼中是看透世事的悲凉:“自此,杏花寺便只剩老衲与这小徒二人,相依为命,香火也愈发寥落。小施主,你可知我为何要与你说这些?”

他看向江暮云,目光深邃:“并非老衲心硬如铁,见死不救。实是此地……太过偏僻荒凉。”

“正如此次是栖霞村遭难,明日或许便是雨露村、溪畔村……马匪如跗骨之蛆,剿之不尽,防不胜防。我们这小小寺庙,实在无力再承受一次那样的代价了。”

江暮云听得心中愤懑难平,忍不住颤声问道:“为什么?为什么县令府衙不管?就任由这些马匪横行乡里,伤天害理吗?!”

老僧闻言,脸上露出一丝苦涩而了然的笑意,他缓缓摇头:“小施主,你年纪尚轻,不知这世道艰难。”

“我们这栖霞山一带,地处偏远,山高皇帝远。此地的官员,多是仕途失意、被贬谪至此,早已消磨了雄心壮志,只求无过,不求有功,浑噩度日罢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谁肯真正为民请命,剿匪安民呢?”

“至于那京畿皇城之中的天子……”老僧的声音更低沉了几分,带着一丝几不可闻的叹息:

“离我们这穷乡僻壤,实在太远太远了。那里的贵人,是看不见,也听不到此处百姓的哭嚎的。”

他重新将目光聚焦在江暮云身上,语气变得郑重:“所以,小施主,你与你弟弟的生路,绝不在我这杏花寺,甚至不在栖霞山附近的任何一个村落。”

老僧的眼神变得清明而坚定,他为眼前这个少年指出了一条明路:“往东去,走出这片大山,去云州城!”

“云州城是沿海大城,乃本朝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商贾云集,繁华富庶,机会远比这山野之地多得多。那里官府力量更强,秩序相对井然。”

“你们去那里,或可寻个活计,或可继续求学,总之,去闯一闯,搏一个前程,远比留在这随时可能再遭马匪荼毒的小地方,东躲西藏一辈子要强!”

“孩子,记住老衲一句话:自己的生路,永远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啊。”

江暮云怔怔地听着,心中的恐惧和迷茫仿佛被这番话驱散了不少,一种新的、带着沉重希望的火焰在眼底燃起。

他将“云州城”这三个字牢牢刻在心里,对着老僧深深一揖,感激涕零:“多谢大师指点迷津!此恩此情,暮云没齿难忘!”

老僧欣慰地点点头,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小的看起来沉甸甸的布包,放在桌上:

“这里面是一些干粮和些许碎银,虽不多,但也够你们路上应急。你的东西自己好生保管。等天一亮,便趁早离去吧。”

江暮云看着那布包,鼻尖一酸,郑重地将其接过,紧紧攥在手心,再次躬身:“是,暮云明白!绝不会再给寺庙添麻烦!”

老僧不再多言,双手合十,念了句佛号,便转身悄然离去,轻轻带上了房门。

江暮云站在原地,握着那袋带着体温和慈悲的干粮与银钱,只觉得心中沉甸甸的,既有对前路未卜的忧虑,更有了一份明确的方向和沉重的感激。

他闭上眼,将杏花寺的这份雪中送炭之恩,牢牢铭记于心。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