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开花——绝境中的造势之智(1/2)
石禾离营后的第三个月,边关再起波澜。一支冒充朝廷援军的叛军混入关隘,谎称“石将军旧部哗变”,搅得各州府人心惶惶。新接掌军务的徐庶望着军报眉头紧锁:兵力分散在外,营中只剩两千新兵,叛军却号称万余,硬拼必败。苏浅指着军图上的山谷:“叛军虽多,却不知我虚实。‘树上开花’的道理,正好用在这里——借势造势,让虚者实之,方能吓退强敌。”
借“形”造势,空营显兵威
叛军在关隘外扎营,日日派人窥探营寨动静,见营门紧闭、炊烟稀疏,愈发认定守军兵力空虚。徐庶却反其道而行,让人在营中竖起百面军旗,旗上全绣着石禾当年的“石”字徽记。又让新兵们轮流穿着老兵的铠甲,在营寨墙头来回巡逻,故意把脚步声踏得震天响。
“叛军怕的不是我们,是石将军留下的威名。”徐庶对亲卫说,“给每个箭楼都挂上将军的旧披风,再让鼓手日夜不息地擂鼓——鼓声越响,他们越不敢轻举妄动。”三日后,叛军探子回报:“营中军旗林立,铠甲反光刺眼,鼓声震得人心慌,怕是石禾的主力回来了!”叛军首领本就忌惮石禾的威名,听闻此言,立刻下令暂缓进攻,在关隘外徘徊观望。
苏浅看着营中飘动的军旗笑道:“这便是‘树上开花’的妙处——用旧旗当‘花’,借威名作‘树’,明明是新兵,却让敌人看成了百战精兵。”徐庶望着关隘外的叛军营地:“造势只是第一步,得让他们信以为真。”
借“声”传势,乡音乱敌心
叛军虽暂缓进攻,却派细作混入附近村寨打探消息。徐庶早有准备,让老兵带着新兵分散到各村帮百姓秋收,故意用石禾当年的旧规矩行事:帮农户挑水必满缸,借农具必擦净归还,说话时带着石禾老家的乡音。
有细作假装问路,刚开口就被老兵拍着肩膀笑道:“听你口音不是本地人?我们是石将军的老弟兄,刚从西边换防回来——将军说了,叛军敢来,定叫他们有来无回!”细作偷偷观察,见士兵们与百姓熟络得很,村口晒谷场上还堆着“将军犒军”的粮草(实则是徐庶提前从州府借来的),百姓们都说:“石将军的兵回来了,咱们不用怕!”
消息传回叛军大营,首领心中更疑:“若真是新兵,怎会与百姓这般亲近?又怎会有石禾的旧部乡音?”正犹豫间,夜间忽然传来阵阵马蹄声,伴着“石将军亲率援军到”的呼喊(实则是徐庶让骑兵围着叛军营地转圈呐喊)。叛军将士本就心虚,听闻“石禾来了”,竟有小股士兵连夜逃跑。
借“敌”固势,虚张破实围
叛军首领见军心浮动,咬牙决定强攻关隘,却在行军途中遭遇“埋伏”——徐庶让新兵们在山谷两侧的树上挂满草人,草人身上绑着锣鼓,又在山路间撒满石灰。叛军一进山谷,踩中石灰的马蹄打滑,惊动树上的草人,锣鼓声顿时响成一片。
“有埋伏!”叛军惊慌失措,对着草人乱放箭。徐庶站在山头,见时机成熟,让早已备好的火箭齐发,点燃了山谷两侧的干草。火借风势蔓延,映得草木皆兵,新兵们虽紧张,却按着徐庶的吩咐齐声呐喊:“活捉叛军首领!”“石将军在此,降者不杀!”
叛军本就疑神疑鬼,此刻见火光中似有无数人影晃动,又听得“石将军”名号,哪里还敢恋战?首领大喊“中计”,带着残兵仓皇逃窜,连粮草辎重都丢在了营中。等他们逃出山谷,才发现所谓的“万余援军”,不过是两千新兵和满山谷的草人、锣鼓。
徐庶带着士兵们清理战场,苏浅捡起叛军丢弃的军旗笑道:“这‘树上开花’,竟是借敌人的恐惧当肥料,让虚张的声势开成了真花。”徐庶望着石禾留下的旧披风,轻声道:“将军四百年征战留下的威名,本就是最壮的‘树’。我们不过是借这棵大树,开了些震慑敌人的‘花’。”
夕阳落在关隘的城楼上,石字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新兵们摸着缴获的兵器,脸上终于有了自信的笑容。他们渐渐明白,“树上开花”从不是弄虚作假,而是在绝境中借势而为——借前辈的威名作底气,借百姓的信任作根基,借敌人的胆怯作助力,让本就存在的勇气与信念,在造势中绽放出足以退敌的力量。
而远在江南的石禾,听闻关隘解围的消息,正坐在田埂上看着麦浪翻滚。他摘下草帽扇了扇风,嘴角露出笑意——有些传奇从不需要亲自续写,只要那棵“树”的根还在,自有后来人让它年年开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