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太玄少年志 > 第158章

第158章(1/2)

目录

第158章

在饭堂里买好饭菜后,杜淮商与温迎夏便离开了,他们准备回返自己的住处:玉衡院。

没错,杜淮商与温迎夏,皆升入了玉衡院。

不过想想也是,杜淮商之师父乃是戒律堂堂主沈星河,再加上他自身《太玄经》修为也到了六重境,升入玉衡院很正常。而温迎夏,虽没有拜师堂主,但他之修为也到了五重境,因此成为了玉衡院中的一员。

两人提着食盒,走在玉衡院的小路上。

温迎夏突然问道:“去你那儿还是去我那儿?”

杜淮商看了温迎夏一眼,然后说:“去我那儿吧。”

温迎夏点点头。

若要将玉衡院与开阳院相比,从面积上来说,玉衡院与开阳院是差不多大的,但比起人数,玉衡院比开阳院人数要少。

或许有不明所以的人会奇怪,七星院不过是住所,为何要如此看重升院?

其实不然,对于太玄弟子来说,从拜山到进入摇光院只是一个开始。而摇光院到开阳院,才是一场修行。如果能顺利进入开阳院,便可以从备选弟子成为入门弟子。那能从开阳院升入玉衡院的人,便可以说是太玄派的优秀弟子了。

因此,住所的变化不只是变化,更是激励弟子们上进的身份,和对于弟子们之修为的承认。

所以,当年杨昭应与任平生论剑时,才会有不少太玄弟子认为任平生胜算不大,因为杨昭应是“玉衡弟子”,而任平生是“开阳弟子”。

其实进入玉衡院,还有一个好处:因为能顺利升入玉衡院的人并不算多,而玉衡院的面积又和开阳院差不多大。所以,进入玉衡院的弟子,便可以选择是一个人独居,还是和结交到的好友一起居住。

杜淮商与温迎夏皆是选择独自居住。

倒不是在这些年里他俩关系越来越差,而是因为他们俩的特殊性。

杜淮商自从修习太玄经有成后,沈星河为了锻炼他,便会隔三差五安排任务。有时候白天得出去晚上才会回来,有时候晚上出去,到了第二天日落才会回来。

而温迎夏,自从他进入天机堂后,便一心钻研卜卦。他需要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才能保证自己的思路不会被打断。

所以杜淮商为了不妨碍温迎夏,选择独居。

不过他俩的院落很近,基本上有什么事,走上两步便能找到彼此。

两人就这么走着,不一会儿,便看见杜淮商所居住的院落了。

三个月没有回来,院子中央有了不少落叶。杜淮商将手里的食盒交给温迎夏,然后说:“我把外面扫扫,等会儿进屋吃吧。”

“天光这么好?你确定要进屋?”温迎夏问道。

杜淮商擡头看了看天色:“那……你想出来就出来吧。”

“那你先扫,我进去把桌椅搬出来。”说完,温迎夏自来熟地拎着食盒,直接进了主屋。

玉衡院院落的布设,其实与开阳院并无太大差别,也是一主屋两卧房的布设,不过杜淮商这里,还多了一个自建的厨房。

刚进入玉衡院时,有幸进过天玑院的杜淮商甚至都在想,可能只有堂主甚至是掌门他们居住的地方,才不会像弟子院落一样,一个模板里刻出来的。

不过这和他没关系。

杜淮商直接走到自建的厨房边,拿来扫帚,将地上的落叶扫到一边去。

从落叶的分布也可以看出,没有哪个闲到无聊的玉衡弟子来他这里散步。

“刷刷”的声音响了一会儿后,温迎夏的声音也响起来:“来了来了,桌椅来了,让开——”

杜淮商停下扫地,下意识回过头,就见温迎夏一人搬着张上面摞着两张凳子的方桌从主屋里快步行出。

见到这一幕,他也不帮忙,就扶着扫帚,看着温迎夏来到扫干净的院中央,将桌子一放。

杜淮商不是不帮温迎夏,虽然这家伙一直自称自己是高阶弟子中最普通的那个。可温迎夏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习武和锻炼,再加上身负五重境之力,他的实力可不像他的容貌一样柔弱。因此,对他来说,搬个桌椅还是很容易的。

桌椅摆放整齐,温迎夏又快步进了屋内,将食盒与买饭菜时顺道买来的一大壶饮品一并提出来。来到桌前,将食盒和饮品都放下,然后打开食盒,开始布菜。

见此,杜淮商也过去帮忙。

趁着彼此都有空闲,再加上已有三个月没见了,两人都选择了不少好菜带回来。将饭菜都布好,食盒放在地上,温迎夏对着还背着剑的杜淮商挑眉:“我说大侠,都到吃饭的时候了,你怎么还背着剑呢?”

“这不是忘了么。”

杜淮商将背着的明光剑卸下,放在桌边。见此,温迎夏这才满意一笑,然后提起那一大壶饮品,倒在刚刚顺手摸来的两个杯子里。

玫红色的液体落入白色内|壁的瓷杯里,映得红的更红,白的更白。同时,在倒杯的过程中,一股酸甜的气息也弥漫开。

——这杯中之物不是酒,是酸梅汤。

不过杜淮商与温迎夏也不想喝酒。

对杜淮商来说,他是一个持剑之人,虽然他已被心魔影响到了发挥,可如果他在这个时候喝上了头,那他情况就会越来越难控制。

对于温迎夏也是如此,他所学的卜算之道,让他必须要保持头脑清醒。喝酒这回事,太容易让脑袋成一团浆糊了,因而他也不沾酒水。

酸梅汤倒至七分满,温迎夏把大壶放下,然后说:“坐下吧。”

杜淮商这才坐了下来。

看着满桌的美味佳肴,杜淮商不由感叹道:“可算回来了,如果再在南疆待上几天,我的血都能喂饱那里的蚊虫祖孙三代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