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2/2)
最左侧是架破犁,木柄裂着缝,如道伤疤,铁刃锈成渣:“这是王老实之父当年用的,木柄是拉犁时磕在石头上裂的,他说‘拉这犁,需三人牵引,汗能湿透三身衣,累得直不起腰’。”
“有回他累晕了,”秀儿声音轻了些,“就趴在这犁上睡,醒来还说‘犁比床亲,靠着踏实’。”
中间是锦钢犁,刃口亮得能映字,犁身纹路匀整:“这是改良后的,比旧犁轻三成,一人便能牵引。”
她用布擦了擦犁刃:“王老实说‘一天能耕五亩,比以前多三倍,耕完还能喝两盅,不用像从前那样,累得倒头就睡’。”
右侧是台旧电报机,按键漆皮磨掉,露出银亮的钢:“这是首台荒田电报机,去年水灾,便是它将消息传到县里,救了颍川县千亩稻。”
“县丞说,”秀儿眼中闪着光,“‘早一刻传信,便多收十石粮,这机救了全县人的饭碗’。”
王小石头扒着展柜看,鼻子快贴到玻璃上,呼出的气凝在罩上成雾:“你看这破犁,俺爷爷说,他小时候跟着拉犁,脚磨出血泡,还被犁柄磕过脑袋,现在还有个疤呢!”
他掀起额前头发,果然有个圆圆的小坑。
他拍着玻璃,指锦钢犁:“这钢犁,俺爹拉着跟玩似的,还唱着歌呢!”
“唱的什么?”秀儿逗他。
“‘钢犁快,钢犁强,荒田变粮仓,娃们有米尝’,”王小石头扯着嗓子唱,“先生说这便是‘科技让荒田变了样’,比数据织机织的图还真!”
纪念馆的锦纸留言册堆在案上,百姓用锦线绣着感谢,针脚有的像稻穗,有的像钢犁刃。
张婆的绣字歪扭:“谢钢犁,让俺家孙儿不用饿肚子,今年还能喝上米糊糊”,针脚里嵌着稻壳。
“她说,”秀儿指着稻壳,“‘这是新收的稻,让字也沾沾米香,记着这好年成’。”
李大叔的绣帕上,画着小水泵,旁绣“浇水不用挑,比娶个好媳妇还省劲”。
秀儿指着帕角的牙印,忍俊不禁:“是他婆娘气的,咬出来的,说‘你咋不说比我还中用?回头让你跟水泵过去’。”
刘妧翻到一页,是赵家村赵二绣的:“电报救了俺们村的粮,去年水灾传信快,县上防洪队来得及时,没淹着稻穗”,针脚微颤。
“他说,”刘妧轻声念,“‘那天见稻穗没淹,俺蹲在田埂上哭了,比娶媳妇还高兴——这可是全家的指望啊’。”
她指尖划过绣纹:“这针脚,与锦钢犁刃纹一样实,绣的人定是常摸犁的,手上有老茧,才绣得这般扎实。”
暮色漫过丰碑,碑上金光混着晚霞,如撒金粉,将周围稻浪染成金色。
刘妧将大丰册压在“科技强国诏”上,朱砂印泥落在碑的纹路间,红如穗尖颗粒,她轻按纸页,沙沙作响:“你看这碑,”对陈阿娇道,“从数据织机算收成,到这碑记功劳,科技真让荒田成了珍宝。”
陈阿娇点头:“正如当年王老实之父说‘荒田能长粮’,如今不仅长粮,还长学问——娃娃们都在学用这些新物。”
“将来他们定比我们更有能耐,”刘妧望向远处学堂,窗纸透出灯光,“能让荒田长更多粮,让日子更红火。”
陈阿娇展开“锦国大丰图”,图中粮仓如星散落大地,锦线从钢犁牵向电报机,再连到织机,缠成密网,网眼绣着小稻穗:“封面绣‘经纬万年’,每个网眼都住着一块田,从前荒疏,如今肥沃,将来还会更丰饶。”
她忆起一事:“阿月织坊的绣娘说,绣这图时,用的都是新收的蚕丝,滑顺得很,还带着米香。”
“她说,”陈阿娇浅笑,“‘闻着米香,绣着也有劲,知道这是好光景的图’。”
卫子夫捧着《锦国大丰册》进来,册页贴着片稻穗——是王老实刚从田里摘的,还带潮气,穗粒上的土簌簌掉落:“今日统计,荒田已全数复耕。”
她翻到“增产”页,红笔写“十倍”,旁画着大大的笑脸:“公孙大人说,这都是科技的功劳,该让更多人学。”
她念着奏报,纸页被风吹得微动:“他还说‘应尊陛下为“科技文母”,再于乡学设科技课,让娃娃们从小便学,莫让好物断了传承’。”
卫子夫合上册子:“他拍着胸脯保证,‘将来荒田定能长更多粮,比如今还多!娃娃们比我们聪明,定会想出更厉害的法子’。”
王老实带着农童们在碑前放风筝,风筝以锦纸糊成,画着锦钢犁与速生稻,线是锦钢丝,牵着风筝往云里钻。
风筝线碰着丰碑,嗡嗡作响,应和着田里的稻浪沙沙声。
王小石头仰头大喊,嗓子都哑了:“风筝飞上天啦!让天上也看看,俺们的荒田,如今全是粮食!再也不用饿肚子啦!”
旁边的小丫头跟着喊,小手挥得欢:“将来还要长更多粮!让所有娃娃都吃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