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甩米线(2/2)
“你现在倒是知道怕了,这么大的事情你还想拉我下水!我就不该跟你来这一趟,以后爹娘知道了,我也得挨顿说!”
“嘿嘿,咱们亲兄弟嘛,不要这么生分,有难同当!”
“我真是上了你的贼船!”
“呵呵……”
“哟,余老板来啦?怎么不进院子?”
这时,一个抬着砖头的帮工朝他们喊道。
“就进来!”余坤安朝余二哥挤挤眼,被对方嫌弃地推开。
他笑呵呵地提了一箱汽水走进院子。
余二哥虽无奈被拖下水,但进了院子还是忍不住好奇,四下打量起来。
余坤安则给工人们分汽水递烟,忙活了一圈。
现在正房的地基和墙体已经砌好,两边厢房和门面房刚开始动工。
余坤安找到陶师傅时,他正带着几个人拉铅垂线。见余坤安来了,陶师傅从架子上跳下来。
“哟,小余老板,今天得空来监工了?”
“陶师傅,你就别打趣我了!”余坤安递过一包烟。
两人围着屋子转悠,陶师傅详细讲解工程进度和下一步施工计划。余二哥也跟过来,和陶师傅打了招呼,默默跟在一边听着看着。
出院门时,余二哥在门口站了一会儿,看了看街道和周围的楼房铺面,忍不住感叹:“安子,你这地脚选得真不赖!挺热闹的。刚听你们说门面房,你打算自己开铺子还是租出去?”
“还没想好,到时候再看吧。不过等房子盖好,咱以后进城也算有个落脚的地方了。”
“呵呵,那咱也算半个城里人了,就差有个正式工作!”
“咱现在挣的也不比城里工人少啊!”
“那不一样,人家那是文化人,体体面面的……”
好吧,这点余坤安承认。
无论何时,农村人对坐办公室、吃商品粮的城里工作,总带着几分羡慕和向往的。
时间尚早,余二哥好久没进城了,余坤安便赶着马车,沿主街道慢悠悠闲逛。
连余坤安这个常进城的人都能明显感到城里的变化,更别说好几个月没来的余二哥了。
他看着街上越来越多的小摊贩和新开的铺子,不住地和余坤安感慨。
两人左转右拐,竟走到一家米线馆前。浓郁的骨头汤香味飘来,勾得余坤安肚子咕咕叫。
“二哥,咱进去甩碗米线?”
“要得!”
这家小店布置得很简单,摆着几张矮木桌和板凳。
店主是一对中年夫妻,见他们进来,热情地招呼入座。
余坤安看了眼灶台,一口大锅小火熬着骨头汤,案板上整齐摆着葱姜蒜末等调料。
门口桌子上放着个大筲箕,半盖着纱布,里面是新鲜的米线。
“老板,你们家还单卖米线啊?”
“呵呵,自家做的。我们两口子卖煮米线,也单独卖米线。小兄弟,称点回去尝尝?不是我夸口,我家米线用的都是好米,几代传下来的手艺,劲道着呢!你们先吃,满意的话,走的时候再称……”
老板娘很是热情,一口气说了一堆自夸的话。
余坤安兄弟俩要了两碗鲜肉米线。加了肉的要贵些,七毛五一碗。米线很快烫好,骨头汤打底,加了豌豆尖、葱姜和泡萝卜等。
余坤安又找老板加了一勺油辣椒,两人埋头嗦米线。
果然如老板娘所说,米线爽滑弹韧,分量也足。余坤安连米线带汤直接空碗,满足地打了个饱嗝。
临走,余坤安又称了二十斤湿米线。湿米线压秤,三毛五一斤,二十斤看着也不是太多,主要是他们家人口多。
吃饱喝足,两人才转去余坤安上次进货的小院。他带着余二哥挑挑拣拣,选了五十多块钱的小百货。这次余二哥还添了几样东西,尼龙袜、花头绳等……
到家时,只有王清丽和老太太在,其他人应该都是在水田那边。
见余坤安提进灶房的米线,王清丽很是惊讶。
他们乡下地方虽然常开玩笑说让孩子吃“跳脚米线”,但真正的米线,吃上的次数屈指可数。
家里还有余二哥之前买回的猪骨头,余坤安直接洗洗炖上。
现在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等到晚上吃米线时,骨头汤正好派上用场。
余二哥回家换了身干活衣服就下地了。余坤安炖上骨头,让老太太帮忙看着火,也换了衣服去地里。
晚饭,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吃上了骨头汤米线。老太太准备了不少配菜,番茄片、小白菜、薄荷叶……还炒了一碗腊肉丝当帽子。
吃米线最高兴的莫过于那帮孩子们。
平时“跳脚米线”吃多了,这回总算是吃上了货真价实的米线了。
一个个围着小板凳,对着比自己脸还大的碗吃得欢快。
没错,甩米线就得用大碗才尽兴,但是连碗带汤的孩子们端不动,也怕他们打破碗,所以都是给他们把碗放小凳子上的,一个个乖乖坐着吃。
“你们要吹着点吃哈,小心烫着嘴!”余母在一旁叮嘱。
“知道啦!”孩子们嘴上应着,手上挑米线的动作却没停。
余文洲拿着筷子,挑了两根两根米线就往嘴里送,米线滑溜溜的,一根喂进了嘴巴,另一根掉回碗里。
他小嘴嚼吧几下,继续拿着筷子挑米线,但是筷子实在不给力,干脆直接上手帮忙,一顿晚饭忙的不亦乐乎。
余母看着一帮狼吞虎咽的孩子,啧啧道:“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帮小崽子一天得吃多少!”
“阿奶,咱家能天天吃米线吗?”余文波抽空仰头问。
“呵呵,想得美!”
晚饭后,等一家人收拾干净屋子,都坐在堂屋的时候,王清丽拿出记账本和钱袋子。
“这是截止到这次二哥和阿安他们卖货回来的账。留出收货的本钱,这个月能分的钱一共是926块。”
众人听了,都忍不住吸了口气。这个月光收货的利润就比上月多了近两百块。
“看来还是做生意挣钱啊!要能一直这样,咱家比城里上班的工人挣得还多,地里的庄稼也没耽误!”余大嫂越说越开心。
余二嫂也附和:“可不是!安子他二哥光卖那些零零碎碎就赚不少,还是做买卖来钱快。”
其他人都点头称是。
不过眼下重点是分钱。
王清丽把账本放到桌上让大家翻看,同时把算好的钱数出来。三兄弟每家分得278块,剩下的92块给了余父余母。
“娘,大嫂、二嫂,你们点点数,看看有没有问题。”
两个妯娌异口同声:“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