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苍茫天道 > 第401章 市井炊烟

第401章 市井炊烟(1/1)

目录

宣和二十二年春,青龙国朝堂上响起一道震动朝野的政令——白羽亲拟诏书,宣布全国推行“农业零赋税”,凡百姓耕种的粮田、菜圃,一概免征粮税,州县官需严查苛捐杂税,若有官员私征赋税,即刻革职查办。

诏书传到户部时,陆曦正核对江南的春粮调运清单,指尖划过“赋税减免”的条目,眼眶微微发热。他想起三年前在青州,李阿公捧着返潮的麦子叹气,说“缴完粮税,剩下的只够过冬”;想起边境士兵吃着糙米粥,说“若百姓有余粮,咱们也能多喝口稠的”。如今政令落地,终是不负百姓的期待。

三日后,陆曦带着诏书前往青州——这里是最早推广改良麦种的地方,也是他最牵挂的地界。刚进青州城,就见城门旁贴满了诏书的誊本,百姓围在跟前,有人念,有人听,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一个穿着粗布短褂的少年,蹦跳着喊道:“阿爹!以后咱们种麦子不用缴税啦!能多换两匹布做新衣裳啦!”

李阿公拄着拐杖,挤在人群最前面,听完诏书内容,老泪纵横。他转身看到陆曦,快步上前,握着他的手:“陆大人!这诏书是真的?以后种粮不用缴税了?”陆曦点头,声音温和:“是真的,陛下说了,要让百姓种粮有奔头,日子越过越红火。”

跟着李阿公回村,沿途的景象让陆曦心头一暖——往年这个时候,田埂上只有零星的农人在除草,如今却满是忙碌的身影,有的在翻耕土地,有的在架设水车,连孩童都提着小篮,帮着捡拾田里的碎石。村口的土坯房少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青砖瓦房,屋顶铺着新瓦,院墙刷得雪白,门口挂着晒干的玉米和辣椒,一派富足景象。

“这水车是去年官府送来的,”李阿公指着田边的木架水车,“不用靠人推,靠水流就能转,一天能浇两亩地,比以前省了不少力气。”他领着陆曦走进自家院子,院里搭着葡萄架,架下摆着一张新打的木桌,桌边放着四把木椅。“这桌子是村里木匠做的,”李阿公笑着,“以前家里只有一张破木凳,现在来客能坐下说话了。”

进了屋,更是热闹。李阿婆正围着灶台忙活,锅里炖着排骨,蒸笼里冒着热气,是刚蒸好的白面馒头。“陆大人来了!快坐!”李阿婆擦着手,从柜里取出一个陶碗,倒上自家酿的米酒,“这酒是用去年的新麦酿的,你尝尝。”

陆曦接过碗,米酒的醇香在鼻尖散开。他看着桌上的菜——炒青菜、炖排骨、凉拌豆腐,还有一盘腌黄瓜,都是寻常百姓家的吃食,却比三年前丰盛太多。“以前缴完粮税,一年到头也吃不上两回肉,”李阿公坐下,拿起一个白面馒头,“现在不用缴税,麦子收得多,除了自己吃,还能换些肉和布,日子真是越过越有滋味。”

饭后,李阿公领着陆曦去村里的市集。市集设在村中央的空地上,摊位挨挨挤挤,有卖蔬菜的、卖粮食的,还有卖布匹和农具的。一个卖布的摊主笑着喊道:“陆大人!您看这棉布,又软又结实,今年卖得可好了!百姓都来扯布做新衣裳,以前穿补丁衣裳的,现在都能穿新的了!”

陆曦拿起一匹棉布,指尖触感柔软。摊主接着说:“这布是县城的织坊织的,以前织坊只给官府做布,现在百姓有钱买,织坊也多雇了人,咱们村就有三个姑娘在织坊做工,一个月能挣五百文呢!”

走到农具摊前,摊主正给一个老农演示新的曲辕犁:“这犁比以前的轻,一个人就能拉,耕地还快,一亩地比以前省半个时辰!”老农接过犁,试着拉了拉,笑着道:“好东西!我买一个,今年春耕能省不少劲!”

陆曦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他想起刚入仕时,白羽说“为官者,当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如今青州的百姓,不仅有饭吃,还能吃白面馒头;不仅有衣穿,还能穿新棉布;不仅有房住,还能住砖瓦房,这便是对“民生”二字最好的诠释。

傍晚时分,陆曦准备离开。李阿公和村民们送了他满满一袋新麦,还有李阿婆做的麦饼和米酒。“陆大人,下次来,俺们给你杀只鸡,炖鸡汤喝!”李阿公挥着手,声音在村口回荡。陆曦点头,心中满是暖意——免税政策不仅让百姓的日子好了,更拉近了官民之间的距离,这份信任,比任何政绩都珍贵离开青州后,陆曦前往江南苏州——这里是漕运的重要枢纽,也是丝绸的主产地。刚到苏州城,就见运河上的漕船往来如梭,船上装满了丝绸、茶叶和粮食,船夫的吆喝声混着码头的喧闹声,格外热闹。

“陆大人!”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陆曦回头,见是苏州知府周文彬,他快步上前,笑着道,“您可算来了!自从免了农业税,苏州的百姓都忙着种桑养蚕,丝绸产量比去年多了三成,市集上的丝绸都卖疯了!”

跟着周文彬走进苏州城,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有卖丝绸的、卖茶叶的,还有卖点心和玩具的。一个卖丝绸的店铺前,围着不少百姓,掌柜的正拿着一匹淡粉色的丝绸,笑着介绍:“这是新织的‘桃花缎’,又软又亮,做衣裳最好看!以前只有官宦人家能穿,现在百姓也能买,一两银子一匹,不贵!”

离开织坊,两人前往苏州的市集。市集比青州的更热闹,摊位更多,除了粮食、布匹和农具,还有卖糖葫芦、糖画和风车的。一群孩子围着糖画摊,叽叽喳喳地喊着:“我要龙!”“我要兔子!”糖画师傅拿着勺子,手腕轻转,金黄的糖丝在石板上勾勒出龙的形状,引得孩子们欢呼不已。

一个卖风车的摊主,手里拿着五颜六色的风车,风一吹,风车“呼呼”转着,格外好看。“这风车是用竹篾和彩纸做的,一文钱一个,”摊主笑着道,“以前孩子们哪有闲钱买这个,现在百姓日子好了,每天都能卖出去百十个!”

走到市集的角落,有一个小小的医馆,门口挂着“惠民医馆”的牌匾。医馆里,一个老中医正在给一个孩童诊脉,旁边的药柜上,摆着不少用灵植制成的药膏和药丸。“这是青青姑娘送来的灵植,”老中医笑着道,“用灵植做的药,效果好,还便宜,百姓来看病,花不了几个钱。以前得了风寒,只能硬扛,现在喝两副药就好了。”

陆曦走进医馆,看着药柜上的药膏,问道:“这些药,百姓买得起吗?”

正说着,陆曦的传讯符亮了,是蓝妙姬发来的:“边境安稳,蛮族已派使者来朝贡,带了不少牛羊和皮毛。我已让人将牛羊送到各州郡,给百姓改善伙食。你在苏州一切安好?”陆曦笑着回信:“苏州很好,百姓日子红火,市集热闹。等我回去,咱们一起去西山采茶,尝尝今年的新茶。”

放下传讯符,陆曦望着窗外的运河夜景,心中满是期待。他知道,免税政策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事要做——要推广更多的改良作物,要改进更多的农具,要让更多的百姓能上学、能看病,要让青龙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炊烟和笑声。

夜色渐深,苏州城的灯火渐渐亮起,映在运河里,像撒了一地的碎星。陆曦知道,只要守住这份初心,护好这份民生,青龙国的百姓,定会过上更幸福的日子,而他们为之奋斗的家国,也定会越来越安稳、越来越繁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