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畅游黄河口(七)(2/2)
《连理枝的诺言.》
不是风过时仓促的擦肩
是把根须扎进同一片土壤后
便再也没松开的牵连
一棵挽着一棵,像两双手
在岁月里,攥紧了彼此的生命线
粗壮的枝干是褪去青涩的肩
不再追逐流云的远
只把影子叠成密不透风的伞
遮住对方头顶的霜雪
也接住每一缕,想落在彼此肩头的暖
亲密得不需要语言——
你树皮上的纹路,是我读过千万遍的信笺
我年轮里的故事,藏着你每一次呼吸的甜
就算暴雨打弯了腰
就算雷电劈开了衣角
它们依然紧紧靠在一起
像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
在夕阳下,把“永远”
轻轻,刻进彼此的怀抱
仔细看去,每两棵相邻的柽柳都有着独特的姿态:有的枝干轻轻相抵,像一对对热恋中的情人,在微风中依偎着,诉说着悄悄话;
有的则枝干缠绕,树皮上布满岁月的纹路,像一双双年迈的伴侣,手牵手站在湿地里,共同抵御岁月的风雨。
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为这片柽柳林增添了几分浪漫与静谧。
作为黄河口地区独有的落叶灌木,柽柳没有杨柳那般挺拔高耸的身姿,无法让人抬头仰望时生出敬畏;
也没有垂柳那般俊秀飘逸的枝条,不能在风中摇曳出柔情似水的姿态。
但它自有其动人之处——那看似矮小的身体,却格外健壮。
走近细看,柽柳的树干不算粗壮,却异常坚硬,表皮粗糙得像老人的手掌,布满了深深的纹路,那是与恶劣环境抗争的印记。
再看它的枝干,密密匝匝地向四周伸展,每一根枝干都透着一股倔强的劲儿,如同铮铮铁骨,即便在微风中也稳稳当当,没有丝毫摇摆,无不张扬着旺盛到极致的生命力。
我蹲下身,轻轻拨开柽柳根部周围的泥土,想要探寻这份生命力的来源。
只见它的根须密密麻麻地向地下延伸,像无数条坚韧的绳索,深深扎进贫瘠的泥地里。湿地的泥土本就缺乏养分,还带着浓重的盐碱味,可柽柳却毫不在意,将根须扎得更深,经年累月地忍受着湿地深处的寂寞与孤独。
没有同伴的频繁陪伴,没有充足的养分供给,它只能独自吮吸着苦涩的盐碱水,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默默生长。
湿地的环境远比想象中残酷:每逢汛期,狂风恶浪会疯狂地冲击着柽柳的枝干,想要将它连根拔起;
到了寒冬,严寒与冰雹会无情地打在它的枝叶上,试图摧毁它的生机。可柽柳从未低头,从未弯腰。
狂风袭来时,它紧紧抓住脚下的土地,枝干在风中微微弯曲却绝不折断;
冰雹落下时,它抖落枝叶上的冰雪,依旧挺立在原地。
它始终以自己的姿态拓展着年轮,一圈又一圈,记录着在湿地里的每一段岁月;
始终以自己的方式见证着黄河口的沧桑变迁,从一片荒芜到如今的生机勃勃,它都是最坚定的守护者。
正是柽柳这种威武不屈、坚韧不拔的性格,古往今来,引得无数文人骚客为之倾倒。
他们来到黄河口,看到这片在盐碱地上顽强生长的柽柳林,无不被其精神打动,纷纷挥毫泼墨,吟诗作赋。
有的诗句赞美它“盐碱地里扎深根,狂风暴雨不弯腰”,有的画作描绘它“枝如铁骨叶如翠,独守湿地伴黄河”。
这些文字与画作,不仅记录下柽柳的模样,更传承着它那份不屈的精神,让更多人知道,在黄河口的湿地深处,有这样一种平凡却伟大的植物,用自己的一生,谱写着一曲动人的生命赞歌。
我站在柽柳林前,看着眼前这一棵棵充满力量的柽柳,心中满是敬佩,也终于明白,为何这片柽柳林能成为湿地里最动人的风景之一——它的美,不在外表的俊秀,而在灵魂的坚韧。
站在湿地深处的柽柳林前,指尖轻轻拂过粗糙的枝干,脑海中忽然浮现出唐代诗人笔下关于柽柳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