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都说中医是垃圾?我靠系统出手封神 > 第174章 “国医圣手”计划:人才培养的困境

第174章 “国医圣手”计划:人才培养的困境(2/2)

目录

“让他们来培养‘国医圣手’?”刘明远自嘲地笑了笑,“那不是缘木求鱼吗?最后培养出来的,不过是一群更会写论文,更会用西医仪器来‘解读’中医的‘科研人员’罢了。真到了广南那种战场上,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这番话,让喧闹的基地都安静了下来。陈斌也不再傻乐,他想起了自己当初在医院实习时的无力感,深有同感。

几天后,京城,一间不对外开放的会议室。

长条形的会议桌旁,坐着的都是跺跺脚能让整个医疗界抖三抖的大人物。坐在主位上的,是一位主管科教文卫的副国级领导,神情温和而威严。他的左手边,是几位德高望重的中医界泰斗,白发苍苍,神色复杂。而他的右手边,则是一位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的院士,他叫王博年,是国内西医界的领军人物,尤其在循证医学领域,是绝对的权威。

周翊聪和刘明远,坐在最末席。

会议的议题,正是“国医圣手”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

“周翊聪同志的贡献,我们有目共睹。广南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医药大有可为。”领导率先定下基调,目光扫视全场,“今天请大家来,就是想集思广益,怎么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办好,办实。”

话音刚落,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中医,清了清嗓子,缓缓开口:“中医的复兴,关键在于传承。我认为,还是要回归传统,尊师重道。应该由我们这些老家伙,一人带几个徒弟,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现在的大学教育,太浮躁,丢了我们中医的根。”

他的话,引起了其他几位老中医的点头附和。

然而,西医界的王博年院士却微笑着摇了摇头,扶了扶眼镜,慢条斯理地说道:“前辈们的心情我理解,但时代在发展,医学也在进步。我们现在提倡的是‘科学’,是‘标准’。口传心授的模式,固然有其价值,但缺乏可复制性,也难以量化评估。一个学生学得好不好,不能凭老师一句话说了算。我个人认为,‘国医圣手’的培养,更应该注重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比如,我们可以用最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去研究‘清瘟败毒饮’的每一个成分,在细胞层面是如何起作用的。把‘气’、‘阴阳’这些概念,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清晰地定义出来。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真正地与国际接轨,让中医走向世界。”

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滴水不漏,让几位老中医都皱起了眉头,却又难以反驳。

一个要“向后看”,回归师徒制的“道统”。一个要“向前看”,拥抱现代科学的“法统”。

两种观点,看似都有道理,却又从根本上是矛盾的。前者容易故步自封,培养出几个“高人”,却无法惠及整个行业。后者则容易走火入魔,把中医彻底肢解成西医的附庸,最终失了魂魄。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