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入主保镇(1/2)
与此同时,张福德和另一个能说会道的社员,则穿梭在保镇的街巷之间。
他们没去冷清的菜市场,而是按照事先打听好的,找到了那些肉贩子聚居的巷子,以及他们平日歇脚、交换信息的茶馆。
张福德进入茶馆掏出带来的红塔山,见人就散。
他自己也要了杯最便宜的茉莉花茶,坐下来慢慢喝,跟旁边的人搭话闲聊。
从今年的天气聊到收成,再不经意地把话题引到肉价上。
张福德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各位老板,明天就赶场了,这肉从哪里进,心里有谱了没?”
这话一下子戳中了众人的心思,茶馆里顿时安静了一下,随即又嗡嗡地议论开来。
一个面相憨厚的中年摊主叹了口气:“周老幺倒台是好事,可这摊子一下子砸了,我们明天的肉还没着落呢。
去县里拉吧,那运费加上去,本钱太高了。”
另一个精瘦的摊主语气里带着试探:“听说你们高龙乡那边也杀猪卖肉?价钱咋样?”
张福德要的就是这句话,他立刻接过话头:“这位老板问得好。
我们高龙乡绿色畜禽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是正儿八经在工商局注册了的乡镇企业,村集体还有股份。
我们的猪,都是自己合作社养猪场养的,健康得很。
屠宰场是新扩建的,卫生条件那是按规矩来的,天天有检疫。
价钱嘛,明码标价,肯定比你们以前从周老幺那儿拿要便宜至少一毛到一毛五。
而且我们绝不短斤少两,更不会强买强卖。
大家信得过,明天赶场前,可以去我们李家沟屠宰场亲眼看看,现场拉货。
信不过,或者觉得价钱不合适,绝不勉强,买卖不成仁义在嘛。”
当即就有几个摊主动了心,仔细询问起去李家沟的路怎么走,什么时间点去最合适。
张福德和同伴耐心地一一解答,又把合作社和屠宰场的位置详细说了一遍。
精瘦的摊主想了想,说道:“老哥,你说得在理。光听你说不行,我得亲眼去看看货色。
今天下午,我抽空去你们那儿看看,可以不?”
张福德笑道:“欢迎!绝对欢迎!到时候你直接找我,我叫张福德,我带你看,从猪圈到屠宰场,随便看!”
有了第一个人带头,后面就好办了。
陆陆续续又有好几家摊主表示今天下午或者明天一早要过去看看。
到了中午,吴磨贵和张福德在保镇街口碰头,互相说了今天上午的情况。
吴磨贵那边,副产品的老客户全部恢复,还新谈下了一家卤味摊。
张福德这边,保镇街上差不多七八成的肉贩子,都明确表示了合作意向,答应去李家沟看货。
消息传回李家沟,合作社办公室里一片欢腾。
王建安听完汇报,虽然高兴,但并没有被冲昏头脑。
他敲了敲桌子,提醒大家:“大家先别急着高兴,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人家答应来看,不代表就一定会在我们这里拿货。
就算拿了第一次,能不能变成长期客户,
还得看我们后面的供货能不能跟上,品质能不能稳住,价格能不能一直保持优势。
尤其是明天赶场,需求量肯定大,对我们屠宰场的产能是一次考验。
华强舅舅,磨贵姑爷,屠宰场这边,今天晚上和明天凌晨,得多辛苦一下,确保肉源充足。”
张华强和吴磨贵立刻拍胸脯保证:“建安你放心,猪圈里肥猪有的是,绝对够杀。
屠宰场这边人手也够,大家伙儿现在干劲足得很,保证误不了事。”
王建安点点头,又看向张泽安:“泽安舅舅,跟保镇那边摊主的对接,还得你和福德舅舅多费心。
明天一早,估计会有不少摊主直接来拉货,现场秩序、过秤、收钱,这些环节都要安排好,不能乱,不能出错。”
张泽安郑重地应下:“晓得了,这事我亲自在屠宰场门口盯着。”
安排完这些,王建安才稍稍松了口气。
当天下午,果然陆续有保镇的肉贩子骑着自行车或者摩托车来到李家沟。
张福德早就在路口等着,热情地引着他们参观养猪场、新屠宰场。
这些亲眼所见的事实,比什么话语都更有说服力。
肉贩子们最后一点疑虑也被打消了,当场就敲定了明天的要货数量。
甚至有两个摊主,干脆就把明天需要的肉提前拉了回去,说是怕明天早上来抢不到好肉。
到了赶场那天凌晨,李家沟屠宰场灯火通明,比以往更加忙碌。
张华强带着杀猪匠们忙得脚不沾地,烫猪、刮毛、开膛、分割……
吴磨贵带着人在旁边过秤、登记。
屠宰场门口的空地上,停满了各种自行车、摩托车。
除了保镇的人外,还有保镇往县城那边走10多公里的乡里也来了两户猪肉贩子。
他们之前也都是在周老幺那里进货,昨天下午听说保镇的肉摊老板都来李家沟进货,今天也跟着来了。
张泽安拿着个小本子,大声吆喝着维持秩序:“王老板,你的八十斤后腿肉,好了,过来这边交钱!”
“李老板,你要的半扇,马上就好,稍等一会儿!”
“大家不要急,排好队,都有份,保证都是最新鲜的!”
王建安也起了个大早,在现场帮忙协调。
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最后一份猪肉被装上车,送往青岗乡,屠宰场前的喧嚣才渐渐平息下来。
张泽安揉着发酸的手腕,走到王建安身边,脸上虽然疲惫,却满是笑意:“建安,保镇这边,今天差不多要走了四头猪的量。
加上本乡和施镇、青岗乡和君镇,昨天晚上加今天早上杀了整整十五头猪,创纪录了!”
王建安也笑了:“这是个好开头,不过这对我们屠宰场的压力也很大。
这样,告诉大家,从今天起,一直到保镇那边的屠宰场建立起来,工钱都按双倍算!”
消息传开,屠宰场内外顿时响起一片欢呼。
保镇市场的初步接管,比预想的还要顺利。
几天后,王建安到县里拜访了工商局李科长。
提到周老幺的屠宰场,李科长说案子还在审理中,但那屠宰场本身产权清晰,设备简陋,卫生条件极差,评估价值很低。
等案件审理结束,大概率会进行公开拍卖,用以抵偿周老幺欠下的罚金和一些有凭证的债务。
“王经理,你们公司要是有意,到时候可以关注一下拍卖公告。
那个场地位置不错,就是底子太差,需要投入大力气改造。
你们要是能接下来,搞成个正规的分厂,对我们规范全县屠宰行业也是个好事,县里是支持的。”
回到李家沟王建安把张泽安和张华强等骨干又叫到一起。
“现在的难点有两个,一是需要一笔额外的钱参加拍卖和后续改造,二是需要可靠的人过去管理。”
钱的问题,王建安再次提到了贷款。
“公司现在走上了正轨,每天都有稳定的现金流,屠宰量也上来了,这就是我们贷款的最大底气。
以公司发展的名义,再贷一笔款,应该问题不大。
我这两天就准备材料,再去跑跑信用社。”
至于人的问题,确实更棘手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