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鼓浪屿的魂,舒婷的根(2/2)
她来过一次中华路13号,可她当时没多想,就以为是“陈家园”,难道还有陈默话语中后面的意思?
铁门上挂着一个小板子,上面写着:“私宅,谢绝参观!”
至于旁边的墙上,也挂有市政府的牌子。
【历史风貌建筑,编号:E6-05,中华路13号,建于1936年……】
之所以叫陈家园,是因为这是舒婷丈夫的祖居,舒婷在《真水无香》这本书中写道:
“所住的是丈夫的祖居,这座红楼多年来失修,外观堂皇优雅,镶嵌玻璃窗门呀雕花栏杆什么的,内部却渗漏灰泥脱落……”
现场一看,挺符合描述的,就是现在不看内部都能感受到破败了。
看来舒婷离开有些年头了。
在陈默感慨之际,耳旁传来姜未晞的吟诵声,悠悠而又悦耳。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但凡不是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的同学们都应该知道这是舒婷所作的《致橡树》,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绝对的经典之作。
“这首写得确实好,”陈默苦笑一声:“感觉对舒婷的印象就这一首诗了,其他好像语文书没收录?”
“她也有很多诗作,基本都是在鼓浪屿时期……”
经过姜未晞的讲解,陈默今日才真正了解舒婷这个人。
舒婷原名龚佩瑜,上幼儿园时,母亲嫌这个名字不谐音,改名为龚舒婷。
这个笔名由来也挺有意思,还跟《致橡树》有关。
《致橡树》的写作背景是1975年,一位给予舒婷很大帮助的诗人蔡其矫来到鼓浪屿游玩。
在散步讨论间,因为一些争执,龚舒婷回家后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致橡树》。
蔡其矫很喜欢这首诗,把诗带到了京城,给艾青看。
艾青看了非常喜欢,据说艾青从来不抄别人的诗,但他把这首诗抄在了本子上,时为1977年。
北岛也是偶然间看到这首诗,才与龚舒婷开始通信的。
有意思的是,这首诗原题为《橡树》,印上《今天》之前北岛建议改为《致橡树》,并跟龚舒婷说明是艾青的意见。
临到发表之际,北岛划掉了那个“龚”字。
此后,“舒婷”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蔡其矫这个名字陈默不熟悉,但是另外两人他可不陌生。
“哇,没想到一首诗背后还有这个故事,竟然还跟艾青和北岛有关系。”
陈默大涨见识了。
“想要深入了解一首诗,就要先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姜未晞笑着道:“舒婷的大部分诗歌,散文都是创作于鼓浪屿时期,甚至她把鼓浪屿称之为自己的生命之源。”
陈默忽然想到一个遗忘的重点,一脸狐疑道:“不是,你怎么清楚这么多?”
“我是厦大的啊!”姜未晞脸上露出自豪。
“舒婷定居在厦门,偶尔被邀请来我们厦大开讲座,我还有舒婷本人的签名呢!”
陈默竖起大拇哥:“厉害,近水楼台先得月啊!”
这个陈默是真羡慕了,要是可以的话,他也想见见舒婷,要是可以的话,再见见那个把悲伤送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的余华就更好了。
探访舒婷旧居后,两人离开小巷子。
再次看到这个中华路15号褚家园,陈默好奇百度了下。
嚯,这栋建筑也不简单。
也是一座名宅,比舒婷夫家的房子还早几年建成,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小提琴家褚耀武的家。
而褚家与舒婷的丈夫陈家是多年世交,两家关系不错。
再走到中华路47号,这里的主人曾经也是个名人。
民国时期军统传奇特工,菲律宾情报站的站长张圣才。
再往前走,随着百度的搜索,一段段真人事迹浮现……
斑驳的外墙,是古老的气息。
这些游客们忽略的角落,曾经也有那么一个人在滚滚的岁月长河里掀起一个时代的浪花。
而如今,偶尔才会被误入的行人发现。
一直到中午,炽热的炎炎夏意催促着陈默二人的离去。
登上轮渡船,海风轻拂,浪花滔滔。
陈默目光深沉地望着小岛。
仿佛能看到巷子深处的那栋小红楼。
他想到了舒婷,想到了姜未晞念过的诗。
或许,
鼓浪屿本来就是一首诗,只是诗的上面盖满了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