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9月的安徽的文坛属于许成军(61k,(2/2)
令人惊讶的是后面的评论竟然不是周明的,而是鲁燕周的。
他主要从叙事手法颂了赞歌,和苏中的评论有些许差异。
显然两人在发表之前通了气。
“在1979年中国文学的转型浪潮中,知青作家许成军的中篇小说《谷仓》如一粒饱满的麦种,落在了改革文学的土壤里。他只是以安徽凤阳一座土坯谷仓为圆心,用扎实的细节、鲜活的人物与克制的叙事,画出了时代转型期中国农村的精神图谱。
《谷仓》最精妙的叙事选择,莫过于将宏大的时代命题压缩进一座土坯谷仓。这座‘漏麦能发芽’的建筑,从不是静态的背景板,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叙事容器’.
《谷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人物“去符号化”的塑造。主人公许老栓,既非高呼改革的‘先锋英雄’,也非固守旧规的“保守反派”,而是一个浑身带着矛盾的“实在人”.
当《谷仓》出现时,我们看到了文学最本真的力量。它不必远离生活,不必故作高深,只需扎根土地、贴近人心,就能在时代里,长出打动人心的新芽。许成军用一座土坯谷仓告诉我们:最好的改革文学,从来不是写‘改革’本身,而是写改革中的人、人的选择与人心的温度。这座藏着麦粒与刻痕的谷仓,终将成为1979年中国文学版图上,一块带着泥土气息的坚实刻度。”
第三篇是周明的,一共也只有三篇,周明的评价就更显客观一点,点出了许成军《谷仓》的一些不足。
比如“作品对改革背景的宏观呈现稍显局限,部分情节铺垫略浅,且过于依赖‘谷仓’单一意象承载时代命题,对农村其他群体的刻画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主题的广度。”
许成军看完一脸鄙夷,我特么一个中篇还能往哪铺垫,当我写网络小说呐!
这事,周明跟他解释过,一部作品不能全是赞誉。
多少也得有点负面评价嘛!
如果他来评价,会把负面的指向缩小在可以控制的区间。
周明:这事,我来做就义不容辞!
——
《安徽文学》九月刊刚上市三天。
编辑部的木门就快被报贩们的敲门声砸出坑。
周明叼着烟卷刚踏进办公室,就见张启明举着一摞订单往桌上拍:“老周!你快看,芜湖供销社要加订五百本!”
“嚯,芜湖那边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那不是小许一篇《秤星》买下来芜湖的人心嘛!年广九现在可是芜湖的符号啊!”
“这小子在全国文学的大本营是安徽,在安徽的大本营可就是凤阳和芜湖了。”
林秀雅正用红绸带捆读者来信:“可不是嘛!昨天邮局送了三麻袋信,有个读者说看完《谷仓》,连夜把家里的旧账本翻出来,要跟许老栓比着记‘漏麦账’!”
她点着信笺上的歪扭字迹,“你看这句‘俺家仓底也有芽,是不是也能种出五百斤’,这许成军是把读者都勾得想当‘种田状元’了!”
李建国扒拉算盘的手指快得能出残影,算珠碰撞声盖过了窗外的蝉鸣。
“上个月印数才八千,这才三天就加印到一万五!印刷厂刚才来电话,说油墨都快不够用了。”
“让咱少印两页广告腾地方——我说把‘征稿启事’砍了,他们还不乐意!”
他突然把算盘一推,从抽屉里摸出包上海奶。
“都尝尝!这是供销社用《谷仓》的订报款换的,说咱帮他们带火了‘知青题材’,得给咱发‘销售奖’!”
张启明捏着奶没拆,突然拍大腿:“前儿个文联老郑来借杂志,说他们食堂大师傅都在讨论‘许老栓该熔钥匙还是留铜锁’,连打饭都忘给人盛菜了!”
他话刚落。
就见传达室老张头扛着半麻袋杂志闯进来,裤脚沾着的泥点溅到周明的搪瓷缸里。
“周主编!合肥晚报社来借十本样刊,说他们记者想照着《谷仓》写篇‘粮票里的改革’,还问许成军能不能给他们当顾问!”
周明,笑得眼角皱纹挤成一团:“顾问先让他们把订报款结了!”
林秀雅笑着说:“成军同志马上要去上海读研了,还有时间给他们当顾问”
“可不是嘛,这小子真是厉害,不声不响就考上了复旦。”
老张突然想起来啥,抓起电话摇起来。
“喂,印刷厂吗再加印三千本!对,把‘读者回音栏’留大点,省得读者来信堆得没地方放。”
“还有,让他们多送两箱墨水,李建国这算盘再打下去,油墨都要漫到天板了!”
林秀雅:“还有个好消息!省供销社说要给咱编辑部送十斤新麦,说《谷仓》让他们的粮食销量涨了两成,得让咱尝尝‘改革的甜’!”
满屋子的人顿时笑开了。
周明望着桌上堆得像小山的订单,突然感慨:“早知道许成军这篇能火,当初就该在杂志里夹张‘谷仓参观券’,说不定以后这许家屯的谷仓得成名人故居了!”
“得了吧!”
张启明满头大汗,“再火下去,咱都得去印刷厂当义工了。”
“李建国这算盘,都快被他算出火星子了!”
李建国抬头一本正经地说:“要不咱跟许成军商量商量,让他再写篇《谷仓2》就写许老栓种玉米,保准能让供销社的化肥也卖断货!”
窗外路过的邮递员都忍不住探头:“同志,你们这是中大奖了”
“比中大奖还好呢”
——
1979年9月的安徽文坛显然属于许成军。
继《谷仓》以及苏中等人对《谷仓》的发表刊发后。
在青创会,与许成军结缘的菡子、严震、陈邓科等人先后在安徽省内甚至全国的文学杂志发表了评论。
形成了安徽文学界罕见的意见统一。
这也引起了全国讨论《谷仓》的热潮。
菡子在《收获》发表的对当今文学界发展的评论文章中特意提到了许成军的《谷仓》。
引起了全国读者对于《谷仓》的好奇。
“《谷仓》以质朴文字勾勒出农村改革初期的微妙景象,许老栓这一人物鲜活如邻,谷仓的细节描绘似将往昔岁月拉至眼前,只是在情感的深度挖掘上若能更进一层,会更具冲击力。”
严震在9月的《诗刊》发表《对当前诗歌发展潮流的一些意见》中也了较大的篇幅介绍学成军的诗歌创作。
对许成军的创作能力和抒情风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向全国读者推介了《谷仓》。
“许成军笔下的《谷仓》巧妙借谷仓这一独特视角,展现时代变革的风起云涌,叙事节奏把控得当,情节引人入胜。不过,在环境描写的丰富度上稍显欠缺,未能全方位营造出当时农村复杂多元的氛围。”
而最让文学界以及读者们诧异的是。
向许成军唱赞歌的竟然还有陈邓科
上会《试衣镜》发表不是你丫的骂的最狠
南大教授吴正平刚写了一篇《土坯堆里的矫饰——lt;谷仓gt;的刻意与浅薄》发表。
简要大意是:许成军的《谷仓》能在1979年的文坛讨巧,大抵是沾了改革题材的光。把一座土坯谷仓吹成时代容器,把农民的私账夸成改革先声,通篇满是刻意堆砌的土味细节,却连最基本的叙事逻辑都没理顺。
上次喷《试衣镜》虽然没有彻底把许成军这个文学界新人打死,还让他大火了一把。
但是,他也火了啊
跟在陈邓科后面,捡起了个“敢在文学界逆流而上的真文学评论家”的名号。
这让他发现了“商机”!
说别的都是假的,但是喷他许成军是真有好处啊!
作为“最关注”许成军的文学界人士,一看到《谷仓》发表,他心一横,干他丫的!
结果他前脚刚发完,后脚你陈邓科这个浓眉大眼的就叛变革命
陈邓科在《文汇报》专题发表了《谷仓》的评论文章。
大意:“《谷仓》精准抓住了时代转型的关键节点,人物关系刻画细腻,凸显出人性在变革中的挣扎与觉醒。美中不足的是,部分次要人物形象稍显单薄,对故事整体的支撑力度不够。”
陈邓科也是个场面人,不能前脚刚批完你《试衣镜》,后续我夸爆你《谷仓》吧
太刻意了!
所以,稍微加点美中不足嘛!
总体是白璧微瑕
但是最让吴正平生气的是这丫的最后还写了个什么玩意致语
“致新晋会员许成军:守好谷仓的‘实’,更要闯破谷仓的‘界’”
所以,你们其实是一家的
许成军是你作协底下的兵
前面你给我演戏
这一切成为《谷仓》在全国热卖的基础。
有时候,世界是个圈,文学界也是。
此时,安徽省内某位领导在写《关于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实行“包干到户”情况的报告》时,秘书在其耳边耳语几句。
经过一番座谈讨论,9月号的《安徽文学》随报告一同寄往首都。
——
转天,下了火车的许成军无精打采。
紧拉着一脸好奇的许晓梅奔着复旦就走。
这年头,火车站也不算是啥安全的地方。
“哥,这就是魔都啊!”
“这火车站比合肥站还大呢!”
“哥,这好多人啊!”
“哥,这商店里,卖的东西咱家那都没有”
上辈子,没有妹妹的许成军,现在只觉得自己需要个鸽子笼!
在去复旦的路上,许成军大致给许晓梅讲了复旦的情况。
想起了图书馆跟他唠嗑的奶奶,大致觉得许晓梅在图书馆的日子应该蛮好过得。
应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