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连夜赶制各种农具(2/2)
“听苏大公子的意思,再有十几二十天的,她就该过来了。不如先制作好,等她来了,再送给她?”温灵槐想了想,询问道。
“也好。正好现在作坊里赶制衣裳,也比较忙碌。”瞿美惠笑着,点了点头,“咱们的东西,就是看个新奇。指定没人家送来的那些蜀锦贵重。”
“蜀锦,咱们自是没办法比拟的。不过,珍珠这么好的东西,您往衣裳上面加一加,做个装饰。岂不更好?她先前没用过,估计也只是想着,往那簪钗上面添加了。肯定想不到在衣裳上面,加珍珠的用法。”温灵槐笑道。
“还是你的鬼主意多。这借花献佛,都献到本尊头顶上了。”瞿美惠笑道。
“您这么一制作,说不定就打开了,使用珍珠的狭隘性了。”温灵槐说着,就严肃了脸色,道,“请大家注意哈,见证历史的时刻,马上就要到来了。”
“你呀你,鬼马精灵的。”瞿美惠点了点她的眉心,大笑起来。
温灵槐又看向温思贤,道:“爹,我今日回来,借着以前的记忆,画了一张镰刀的图纸。本来想拿给您的,不过看您制造出了这么厉害的收麦器,那还能用得着吗?”
“能啊。我还想着吃完饭,去书房里画一张出来呢。既然你已经画了,等下吃完饭就给我吧。”温思贤笑道,“毕竟,人们的接受程度和喜好并不相同。万一有的人家,就喜欢用镰刀收麦子呢?还用原来那种的话,岂不更慢了?”
“也对。而且就算你爹造出了这个收麦器,但是短时间内,肯定造不出来太多,不能供应给所有人使用。所以,还是需要镰刀的。”瞿美惠也笑道。
“对。起码镰刀只是改进个镰刀头,做起来肯定比收麦器快。”温思贤说道。
忽而又想到什么,说道:“而且,今日听蒋主簿说,有个村子因为地形原因,有一半土地都是三角形的地头。这样的地头,用镰刀收割,反而更加合适。”
“那倒是。只是,要赶上今年收麦的话,岂不就要以最快的时间,制作出这些农具来了?”温灵槐说着,就皱起眉头来。
紧接着,又道:“今日毕竟是收麦的第一日,准备工具的人家比较多。可到了明日,肯定所有人都要开始抢收麦子了。我们要制作农具的话,能赶得及吗?而且,麦子已经成熟,也并不好等在地里。万一遇上刮风下雨的,就麻烦大了。”
“嗯。这也是我刚刚考虑的。”温思贤拧眉想了想,道,“只能在今天吃完晚饭后,就去敲开铁匠铺子和木匠铺子的大门了。”
“县里总共两家铁匠铺子,和他们沟通一下。就让他们一家就做麦钐,一家做改进的镰刀。木匠铺子,就只做麦绰和麦笼。”
“镰刀柄就不做了?”瞿美惠诧异道。
“我想着,到时候让大家全部用旧镰刀头,来换新镰刀头。手柄的话,还是用原来,他们自己的那个就行。”温思贤说道,“这样一来,还能俭省些成本。制一堆手柄,也没甚大用处。而且,有的人家,自己截断根树枝,就能制得出来。”
“也对。这些东西比较简单。随便寻上一根结实的木棍,削尖了一头,能插进镰刀头上面的管内也就行了。”瞿美惠点了点头,说道。
“嗯。”温灵槐点了点头,又问道,“那耙子呢?还改造一下吗?”
“时间上太紧张了吧?能用的,就先将就着用吧。”温思贤凝思着,说道,“等这几天过去,再做适合的也行。毕竟耙子,不算太关键性的农具。就像那位汉子说的,摊麦子的时候,小心着些也就是了。”
“也对。若是这些细小方便,全部都改造的话。别说三五天的时间了,就是再加上半个月,也不见得能做成。”温灵槐点了点头,。
“只是,就算时间紧张,也要把石磙做出来才方便。到时候,由牛拉着去压麦子,进行脱粒。多省力气,省时间啊。”
“等到了明年,也能在芒种刚开始的时候,就拉去压场。你看,他们用脚踩场,得需要两天时间呢。”温思贤又道。
“嗯,也对。爹,还有梿枷。到时候,与石磙一起,交错使用。脱粒,岂不是更快?”温灵槐想了想,建议道。
“对,我怎么将它给忘了。那就这么办吧。”温思贤恍然笑道。
“温大人这是要将收麦器,也分发下去吗?若是需要用人教授技艺,您就派了我去吧。我现在已经,能将那物件使用得很熟练了。”苏元冽说着,就带着温岫白和苗非一起进来了。
“好。现在用人紧张,到时候少不了要麻烦苏大公子。”温思贤笑着点头道。
“爹,我刚才和苗非商量好了。我们也要一起去。”温岫白连忙说道。
“行。正好给你们一个历练的机会。”温思贤笑道,“等吃完了饭,你们就都出去练习练习。”
“是。”温岫白和苗非扬着笑脸,一齐应道。
几人说完话,瞿美惠叫了张娘子摆饭,众人就开始吃起饭来。
因着今夜还有事情要忙,全家便都用最快的速度,吃完了饭。
饭后,苏元冽这个刚出师的师傅。便带着温岫白和苗非,去学习如何使用收麦器了。
温思贤和温灵槐,则分别去找铁匠和木匠,打造新的收麦工具了。
因匠人们也知道农忙时间,是紧张又短暂的。况且,温思贤还多加了些银钱。故而,他们也都愿意连夜加班。尽可能多地,赶制出这些农用工具来。
谈妥之后,温灵槐和温思贤,又分别盯着他们将收麦器、镰刀头和梿枷,各做出了一件。检查合格了,才让他们继续制作。
最后,两人又一起去了泥瓦匠家里。
他们看了图纸,又听明白了解说之后。每家都表示,只能制作出一件来。
主要还是石磙,做工比较复杂。不仅需要大块的石头,还要将它切割成圆球状。然后再进行打磨,直至表面光滑为止。
在这个一切都是手工的年代,制作起来也确实不容易。
所以,和他们谈了好久,他们才愿意分工合作。
利用这两夜一日的时间里,交错换人制作。
预计到后日一早,就能有六台石磙投入使用。这已经很好了。
做完这些,都已经到了后半夜。
两人这才回家休息。
到得第二日辰时三刻,一共做出来十二件收麦器,三十六把镰刀头,二十件梿枷。
等这些农具,全部运送到县衙后。
温思贤又按照各村子的不同情况,快速进行分配。
然后,又迅速由弓手,分批将这些分配出来的农具,运往各个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