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1章 从三教合一到诸教合一(1/2)
“张天如这样,实在太过份了!”
“咱们必须要反击,让他知道厉害!”
瞿式耜恨恨地道,同样极为生气。
作为钱谦益的入室弟子,他和钱谦益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张溥这个做法,无异触犯了他的忌讳,让他认为必须要坚决反击。
但是也有人有不同意见,钱谦益的另一个弟子谢三宾就说道:
“张溥这么大胆,是因为背后站着陛下。”
“你没看陛下都在《科学》上发表文章了,咱们怎么反击”
瞿式耜闻言目光不善,盯着谢三宾道:
“怎么,你怕了”
“咱们的《翰林》难道就没有陛下的文章”
“陛下会不讲道理偏帮张溥”
这下其他人都没话说了,钱谦益摇着头道:
“陛下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就算推行改制,也是以道理为先。”
“咱们只要能拿出道理,和张溥怎么争论都是无伤大雅的事情,皇上根本不会管。”
说着对皇帝的认识,钱谦益道:
“说实话,《恒产论》、《生产论》这两篇文章,虽然说是为师写的,其实却更多是陛下的意思。”
“但是陛下就是不愿署名,避免让人以为他偏向某个学派。”
“你们若是有什么观点,都可以大胆提出来。”
“当今陛下鼓励百齐放,不会将学术定于一尊。”
这番话让很多人连连点头,觉得确实是这个道理。
当今皇帝明显是精通异论相搅的,鼓励士大夫相互争论。
就算对某种学说不待见,也只是压制传播范围。
对实学、科学这种新学问虽然提倡,却没有强行纳入科举范围,强制天下学子学习。
《四书五经》的点校和注释,主持者还是刘宗周。这位学的可是心学,而且认同“理即是气之理”。
所以他们想找回场子,就必须要靠自己。
而且也不用担心皇帝偏帮张溥,当今皇帝不是那样的人。
所以接下来众人就讨论,应该从哪里着手,压下张溥的气焰。
瞿式耜率先献计道:
“艾南英在辽南担任护军,他对华夷之辨的实践,颇受陛下称赞。”
“现在又派他随着复汉军南下,给他立功机会。”
“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华夷之辨着手,探讨大同之世的民族问题。”
“如果把泰西来的西学定为蛮夷之学,就能断掉科学的一个来源。”
这个计策实在是狠,但是钱谦益却阻止道:
“不可!”
“当今陛下提倡百齐放、海纳百川。”
“西学也被作为百家之一,能被大明的学派撷取。”
“你这样把西学蔑称为蛮夷之学,阻止他人学习,陛下听了会不高兴,认为是在捣乱。”
“这种做法不可取,会引来陛下干涉。”
向这些弟子讲解了皇帝的态度,又提到了皇帝准备承认一些国家为文明国家,不再视为蛮夷。
泰西诸国就是重点考察对象,这些国家有可能被认证为文明国家,自然不能把西学全部贬为蛮夷之学。
谢三宾听到皇帝是这个态度,顿时出言拥护道:
“泰西的火器、钟表等技术确实有独到之处,不可纯粹以蛮夷视之。”
“来大明的泰西传教士,也不能视为未开化的蛮夷。”
在场的人颇有一些和传教士有交往,对此纷纷点头认可。
一些人甚至视传教士为西儒,认为他们是来自西方的儒士。
——
钱谦益本来还没什么思路,听到这番讨论,脑海中灵光一闪,想到了如何破局。
他得意地捻着胡须,听着弟子门人的讨论。
瞿式耜见他这个样子,询问道:
“老师是有主意了”
“要从哪里着手”
其他人闻言顿时看向钱谦益,听他有何高论。
钱谦益迎着众人的目光,脸带笑意地道:
“方才稼轩提到艾南英的华夷之辨,让我有了主意。”
“艾公认为,大同之世就是所有人大体相同,自然也没有民族之别。”
“所以他提倡厉行教化,把所有蛮夷都教化成华人,以此实现大同。”
“这就是所谓的诸族合一,所有族群的人,以后都是华人的一个族裔,在经过彻底的汉化后,最终转变为汉人。”
这番理论,众人是知道的,艾南英没少发表这类观点。
然后他们又钱谦益道:
“民族如此,宗教是不是如此呢”
“吾师管公,曾言三教道理相通、并行不悖,应当三教合一。”
“如今看来,格局还小了点,应该诸教合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