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973章 翻译原则:信达化

第973章 翻译原则:信达化(1/2)

目录

借着佛经的翻译,朱由检提到了“信达化”三原则,这是他对翻译工作的要求。

历史上,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视为中国翻译的三字经。

但是随着很多文雅的词语被让给外国,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提出质疑。

钱锺书的“化境论”,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罗新璋、柳鸣九等翻译家,都是译道化境的支持者。

朱由检同样认可这个“化”字,并且明确为中国化——

要求把外来词语转换为中文词语,融入中国文化。

不能简单粗暴地翻译成“鲁棒性”这样的词语,让人看到不明所以。甚至每读到这个词,都会被转移注意力。

这是朱由检深恶痛绝的,他不想像古汉语的“骐骥骢骊”那样,用各种专业的词汇,区分各种颜色的马。

那样明显会增加学习的成本,提高跨专业学习的负担。

一目了然、无庸赘述,才是他的要求,应对将来的知识大爆炸时代。

他向钱谦益道:

“翻译外国文字的时候,所用文字最好从2500常用字中选,最高不超过4500书经字的范围。”

“四书五经,用这些字就能写明白,宗教典籍不能比四书五经还要难。”

“佛教经文如此,道教经文同样,都要整理修缮。”

“除了人名、地名之类的词语允许用音译外,能用意译表达的,尽量使用意译。”

“像是勾股定理,能简单地用意思表达,就不用人名命名的商高定理,更不用泰西人使用的毕达哥拉斯定理。”

这同样是他深恶痛绝的一点,什么费马大定理、哥德巴赫猜想、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如果不仔细了解,根本不明白指的是什么。

用人名命名,甚至加上第一、第二之类的序列命名,人为增加了行业门坎。

如果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改为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相互作用力定律,会简单易懂很多。

这种让人读着不明所以的词语,都破坏了中文组词的优势。

深知这些的朱由检,要求钱谦益在文学馆设一个项目,整理已有的译名和命名,并且每年对新名词整理规范。

最终的结果,就是大明文字学会、大明翻译学会的建立,作为翰林院的外围机构,负责正字法、正音、翻译。

这明显增加了翰林院的职权,而且能通过学会扩张翰林院的影响力。

懂得举一反三的钱谦益,很快想到了可以设立大明经学会、大明史学会等学会,作为翰林院势力的外延。

他欣喜地接下这个任务,把皇帝所说的话语记下来。

——

不过,对钱谦益来说,他提出对佛经的重新翻译,其实意不在佛教,而是和科学联系紧密的景教会。

他向皇帝说道:

“泰西传教士传过来的西学,是不是同样这样翻译”

“还有陡斯天尊,是定为外道神灵还是正神”

朱由检毫不犹豫地道:

“翻译标准要统一,以后自然同样。”

“至于陡斯天尊,你知道景教会现在有多少人”

钱谦益道:

“教会的教士都在名册上,在大明的信徒,大约将近一万人。”

“坚决不愿意转入景教会的,都已经被驱逐,送到香山澳遣回。”

这同样是一直在推进的工作,每个在大明的传教士,理论上都要加入景教会。

不过因为去罗马教廷解释的龙华民仍旧没有回来,很多人还在犹豫中,听从罗马教廷的教令。

态度坚决、明确反对景教会的传教士和信徒,则被大明毫不犹豫地驱逐出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