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7章 信奉原罪论的人有原罪(1/2)
佛教和景教的辩论,变成了魔法对轰,两教互相揭短。
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佛教的名声受到影响,对景教同样更重视。
尤其是徐光启等人对景教的保护,让很多僧人认识到:
必须割裂儒家和景教的关系,才能对景教进一步打击。
出身儒生的智旭,在佛教协会的聚会上说道:
“景教西来,先是伪装成西僧,又伪装成西儒。”
“如果不把他们的伪装扒开,就有更多的人受迷惑。”
“必须把景教和儒家的分歧挖出来,不让他们再伪装成西儒。”
在场的僧人纷纷附和,他们这段时间没少研究景教教义。
但是从十诫等戒律出发,景教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等等,似乎和儒家确实有相似之处。
想找出他们的分歧,一时半会儿有点困难。
就在众僧为难的时候,智旭命人散发一份报刊,向他们道:
“你们看看这篇文章,或许能够从此破局。”
元贤等僧人好奇地看着这份报纸,有些人低声念道出来:
“《犯罪人员的二次犯罪概率研究》。”
“这是安全学堂的学报,专门给锦衣卫看的。”
原来智旭拿出来的,是一份锦衣卫安全学堂主办的报纸,几乎只在安全学堂和相关衙门传播。
也不知智旭怎么关注到这份报纸上的文章,让在场的僧人仔细研读。
这让很多僧人感到不适,因为他们不认为锦衣卫的研究,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尤其是很多人没有经受过学术训练,对这种论文风格的文章,感觉极为不适。
就连出身儒生的僧人,同样也是如此。他们虽然认得文章中的每一个字,却不明白智旭提到这篇文章的目的。
智旭向众人道:
“仔细观看结论,这篇文章认为,有犯罪前科的人员,更容易再次犯罪。”
“尤其是偷盗抢劫诈骗团伙,骨干都是惯犯。”
“你们是否认同这个结论”
这和众人的认知是相同的,许多僧人在游方过程中,和三教九流都有接触,自然知道这些。
一些僧人想到前段时间的辩论,眼前一亮说道:
“正是如此!”
“所以我佛普度众生,即使罪犯也能加入佛门。”
“他们只要加入佛门,自然不会再继续犯罪。”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这个道理。”
打算用这个结论为佛门辩解,说明佛教收容罪犯的原因。
这显然让智旭有些绷不住,立刻就斥责道:
“佛门广开山门,不代表什么人都收。”
“犯了国法自然要受法律惩戒,之后才能收取。”
“万不可以教法抗衡礼法,难道你们忘记了以前的教训”
众僧想到近期皇帝多次提到的三武一宗灭佛、使佛教开始归化,顿时噤若寒蝉。
他们都知道当今皇帝对各大宗教都是毫不客气的,先前征收宗教税时,就是直接派兵上门。
如果佛门胆敢违抗国法、违反被皇帝重制的礼乐,必然会迎来再一次打击。
现在皇帝因为是九莲菩萨的后裔,对佛门总体是亲近的。他们可不能违背礼法,触犯当今皇帝的忌讳。
在智旭警告之后,当即没有人再为收容罪犯辩解,甚至很多高僧提出,以后要保证出家人,必须出身清白。
出家人可以是接受过惩治的罪犯,但不能收容犯罪后逃避罪责的人。
佛门不能变成藏污纳垢之地,尤其是阻拦朝廷追捕引来麻烦。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得到更具体的解释,避免教义和国法相违背。
——
取得这个共识后,智旭方才继续道:
“你们研究景教教义,有没有察觉景教教义,认为人天生有罪。”
“他们认为,所有人都是亚当与夏娃的后代,两人偷尝禁果违背神命,之后才诞生了人类。”
“人类的出现就是罪孽,这是与生俱来的罪过,被称之为原罪。”
“所以景教认为,所有人都曾犯罪。”
这个观点,可谓石破天惊。
众僧揣摩这段话,再看报纸上的文章,顿时明白了智旭的意思:
景教既然认为所有人都曾犯罪,那就意味着他们都容易二次犯罪。
这对迈向大同显然是不利的,景教的教义天生就有问题。
同样出身儒生的元贤,更是高声说道:
“这比荀子的性恶论还邪恶,称得上是原罪论。”
“所有人都带着罪恶,如何才能向善”
“这哪里是西儒,分明就是异端!”
荀子的学问在儒家一直是异类,就连当今皇帝,对引用荀子的话也是慎之又慎。要求实学、科学等学派有选择地撷取,而非全盘接受荀子的观点。
性恶论在大明,根本就没有存在的空间。
“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更是启蒙读物《三字经》的开篇。
所以,在认识到西儒信奉的是比性恶论还要邪恶的原罪论后,众僧顿时认识到,这一定能对景教带来重大打击,他们也明白了智旭让他们看这篇文章的目的——
这是要引用文章的结论,说明景教的危害:
一旦景教的原罪论广泛传播,就会有更多的人二次犯罪。
这显然是不利于稳定的、也是不利于致大同的,所以景教必须被压制,甚至把这种邪说驱逐出去。
——
在智旭的提议下,众僧纷纷发表文章,阐述和批判原罪论。
有些人还被他安排专门撰写学术论文,投稿给学报和学术期刊。
大明的僧人,开始接触更完善的学术训练,提高理论知识。
“原罪论”这三个字更是广泛传播,成为景教身上的标签。
一些儒家士子,认识到儒家和景教的深层矛盾——
这些传教士根本不是什么“西儒”,就算是也属于异端。
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恨,这是很多人内心隐藏的观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