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7章 信奉原罪论的人有原罪(2/2)
他们可以容忍其他宗教传播,却不允许异端存在。
尤其是现在的儒学,因为心学引禅入儒带来的空谈,很多人对异端邪说极为敏感。
前些年还发生了镇压狂禅派的活动,李贽等人因此遇难。
东林书院的兴起,便是打着兴复理学的名号,可以说是复兴理学原教旨主义。这些人对异端邪说,抨击得也是最厉害。
在这种情况下,以西儒自居的景教,被佛教挖掘出所谓的原罪论后。很多士子开始认识到,这是比性恶论还邪恶的异端。
先前还中立或观望的士人,纷纷下场抨击。
原罪论、赎罪券等等,更是被深入研究,被视为景教愚弄世人、收拢钱财的把戏。
有些比较极端的,更是认为应该禁止景教传播,不允许他们将异端邪说传播出去。
还有人认为原罪论就是极端主义,应该被太常寺重点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新年过后的第一次朝会,就有人提出禁教问题。
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大明传统学说,和景教的深层矛盾。
对此反感或怕麻烦的官员,觉得应一禁了之。
景教是否要被再次禁教,开始被摆上台面。
——
徐光启等人自然是极力为景教辩解的,就连朱由检也觉得不能完全禁教。
在西方文明兴起的当下,和基督教、基督徒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
与其完全禁止不明所以,不如扶持出景教会,对这个宗教深入研究,压缩其他教派的活动空间。
所以,面对官员的禁教请求,朱由检道:
“今天也没其他事情,咱们君臣就好好探讨一下:到底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或者说人天生带有原罪”
从学术讨论着手,降低这件事的调门。
这显然引起了官员们的兴趣,作为学界领袖的刘宗周率先出言道: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性本善,就如同水往下流一般,是天生的道理。”
“老子也说上善若水,儒道两家皆认同人性本善。”
这种说法是大明当前的主流,但是也有人有不同看法,暗中支持佛门的钱谦益补充道:
“佛门以为,人性超脱善恶。”
“天台宗始祖智顗大师以为,人性有善有恶,此为性具善恶论。”
“杨雄也认为人性善恶混同,韩愈认为性之品有上、中、下三。”
“臣以为善、恶、罪三种说法,同样也是三品。”
朱由检更认同这种说法,颔首道:
“无论性善性恶,都有一些偏颇。”
“人生下来犹如一张白纸,如何能分善恶。”
“所以人之初生,可以说是无分善恶,而又兼具善恶。”
“在成长之后受到周围的影响,才明白什么是善恶。”
“孟子提出性善论,便是要培养一种整体向善的氛围,这样孩童便会受到影响主动向善,有利于推行教化、社会和谐。”
“荀子的性恶论,容易引人向恶,故而为历代所不取。”
“但是这种理论也有一定意义,制定礼法之时,一定要防范人性之恶,引人向善提高德行,防止好人被坏人侵犯。”
这是朱由检一贯的态度,先前他便曾引用荀子的话,提出“礼法要防人性之恶”,群臣大多认同这一点。
刘宗周道:
“东巖先生曾言:孟子言人性本善,而所以不善者,由人心陷溺於物欲而然。”
“人性确实有恶的一面,可能受引诱向恶。”
“故而当用性善论,引导更多的人向善。”
朱由检点头认可,又引用王阳明的四句教,说道:
“阳明先生曾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可见阳明先生也认为,人性无善无恶、却又有善有恶。”
“只有知善知恶,才知道什么是良知。”
“为善去恶,则是格物的学问,要通过实际行动致良知。”
“心学吸纳佛门的一些观点,确实有独到之处,这也是王阳明能从祀孔庙的原因。”
这是对王阳明和心学的肯定,刘宗周等心学门人,都是极为激动。
他们纷纷出言,附和皇帝的善恶兼具、引人向善理论,这实际也是性善论,是由孟子提出、儒家士子一直信奉的理论。
放在以前,善恶争论到此就结束了。
但是现在还不行,因为出现了一种比性恶论更进一步的原罪论。
在性恶论都被要求限制传播的情况下,原罪论应该怎么样呢是不是要完全禁止
钱谦益道:
“性恶论尚且引人向恶,原罪论更会引人犯罪。”
“根据锦衣卫的研究,罪犯在犯罪之后,更容易突破底线,降低对法律的畏惧,从而再次犯罪。”
“原罪论也是如此,信奉原罪论的人,很容易突破底线,进而实施犯罪。”
“臣以为对原罪论应该禁止,不许传播这种谬论。”
朝堂的臣子纷纷响应,他们对原罪论这种异端邪说,可谓极为抵触。
徐光启在这种情况下,都无法做出辩解。
就连朱由检在考虑之后,也只能道:
“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还是景教所谓的原罪论,都可以说是一种理论,不应当完全禁止。”
“但是性恶论、原罪论,确实不利于社会稳定,对这两种理论要限制传播。”
“尤其是原罪论,信奉的人认为自己有原罪,那就把他们当成有案底的罪犯看待,履历上一定写清楚。”
“教化委员会制定出相关法案,对所有宣扬原罪论的教派,都按这个办法实施。”
这个决定道出,钱谦益等人纷纷称颂,知道皇帝虽然没有禁教,其实却同意了他们的提议——
把信仰原罪论的教徒视作有案底的罪犯,那样景教还如何传播下去
徐光启等人听到皇帝的决定,更是身躯一晃,险些站立不稳。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因为信奉景教,身上就多了犯罪履历。
这样他们如何还能说是清白之士、品行高洁之人
为了不被人们视为身上有污点,他们激烈地反对皇帝这番话语。
但是钱谦益等人却很支持,认为他们既然认为自己有原罪,那就该当成罪犯看。
主持教化委员会的钱谦益,已经绸缪着制定更多引人向善、杜绝邪恶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