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0章 刺破铁幕(第二更,求订阅)(1/2)
11月的西伯利亚,寒风像锋利的刀子,刮过茫茫雪原,连铁轨都仿佛被冻得蜷缩起来。西伯利亚铁路的卧铺车厢里,暖气管散发着灼人的热量,将外界的酷寒隔绝在外。
车厢的灯光昏黄,映在铺着深绿色绒布的小桌上,也映在尤里科夫的脸上。他穿着一身熨烫平整的苏军军官制服,肩章上的标识表明着他大尉的身份,此刻正低头翻看着一迭报纸,手指偶尔在纸面轻轻划过,眼神却透着与“记者”身份不符的锐利与警惕。
虽然是在车厢里,但他并不担心会有人进来。
这趟行程已过去数日,列车员们早已熟悉了这位来自莫斯科的《苏联航空》记者。他们总见他要么在翻看资料,要么对着窗外的雪原沉思,话不多,却带着一种“中央机关来人”的沉稳,因此很少有人主动打扰,列车员们也会主动的把同车厢的乘客安排在其它车厢。
这种“不被关注”的状态,正是他精心维持的——几个月前,在乌克兰和当地的地下组织接头之后,在对方的帮助下,他开始以“尤里科夫”的身份在苏联境内活动,作为首个渗透进铁幕的西方情报人员,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份伪装的珍贵。
当然,也知道这个计划是何等的大胆。
克格勃的眼睛无处不在,但他们的注意力似乎总落在普通民众或异见者身上,对于“来自莫斯科中央机关的军官记者”,他们连多余的打量都吝啬给予。汉森暗自庆幸这个身份带来的便利,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借着采访的名义,悄无声息地搜集到大量情报,甚至进入米格工厂、黑海造船厂,而且从未引起过怀疑。
所需要的是什么?
就是直接打个电话过去,告诉对方——我这里是某某军报的报社,最近会我们的人去你们那边采访。
这也就足够了,没有人会去调查他的身份,没有人会对核对。
也正得益于此,他才能够收集大量的情报,那些情报中随便拿出去一份,都足以让西方情报界为之疯狂的。
但,他却可以利用特殊身份“公开”收集。
此刻,他放下报纸,从随身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折迭整齐的资料,上面记录着一名苏联飞行员的信息。纸张边缘已有些磨损,显然被他反复翻阅过。资料上的名字是“别连科”——一个命运多舛的飞行员。
汉森的目光落在“性格直爽”那一行,脑海里浮现出资料中记载的画面:新年聚餐的酒会上,别连科喝得酩酊大醉,酒精冲昏了理智,也点燃了他压抑已久的怒火。他猛地冲上讲台,当着台下几位上级将军的面,大声指控基地主任贪污受贿、以权谋私。那一瞬间,整个宴会厅的空气都凝固了,将军们惊得目瞪口呆,基地主任的脸则从通红变成铁青。
后续的报复来得又快又狠。别连科先是被强迫在家休息,某天清晨,几名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突然闯入他家,不由分说将他拖进了当地的精神病院——基地主任向上级汇报,说别连科因嗜酒过度患上了精神分裂。即便医院最终诊断别连科精神正常,主任也丝毫没有收敛,反而利用职权,将别连科发配到了远东的丘夫耶夫卡基地。这一调遣,彻底摧毁了别连科的生活,他与家人被迫分离,妻离子散,人生跌入谷底。
汉森合上资料,指尖在“丘夫耶夫卡基地”几个字上轻轻敲击着,眼中闪过一丝确定的光芒。他默默点了点头,在心里对自己说:
“就是他了。”
这个被体制打压、对现状充满怨恨的飞行员,正是他此行要寻找的突破口。
列车在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中颠簸了几昼夜,终于抵达了汉森的目的地——丘夫耶夫卡。这里远离莫斯科的繁华,只有凛冽的寒风和连绵的军营。汉森提着公文包,径直来到当地的空军基地。
他拿出伪造的介绍信,递给守卫的士兵,信上清晰地写着“《苏联航空》记者尤里科夫,奉命前来基地采访”。士兵仔细核对了介绍信上的公章和他的证件,确认无误后,恭敬地将他迎进了基地。
他并不担心对方会核对身份,《苏联航空》这份报纸是苏联空军的中央机关报,整个机关有上千人之多,即便是那边接到询问的电话,人浮于事的机关也会对着电话说——“我们确实有人在那边采访”。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很多麻烦,在苏联的官僚体系之中,上级如此,下级也是如此,他们才不会自找麻烦的查询某位军官的身份。
你为什么查询?
那肯定是怀疑对方了,如果查证后,对方的身份无误,那么上级会怎么想?
所以,他们只会热情的接待他这位“中央来人”。
这座远东空军基地远比汉森想象的更重要——停机坪上不仅停放着各种先进的战斗机,还有几架图-22M“逆火”轰炸机,那是西方情报机构一直渴望获取详细信息的装备。
汉森一边跟着基地接待人员参观,一边不动声色地记录着基地的布局、战机的数量,将这些情报悄悄记在脑海里。
不过这些资料并不重要,因为侦察卫星都可以拍摄到这些东西。
很快,他见到了此行的目标——别连科。虽然距离很远,但他还是一眼认出了这个家伙,对方穿着件空军的飞行服,脸色憔悴,眼神里带着挥之不去的阴郁,与基地里其他士兵的精神状态截然不同。更让汉森惊喜的是,在基地安排住宿时,他发现自己竟被分配到了别连科的隔壁房间。这无疑是天赐的机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