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此处安心(2/2)
秩序和自由并不矛盾,常人也能在生活中感悟逍遥,并不是说离群索居就是自由,更不是说无所事事就是修行。
本是我发个牢骚,怎变成您满腔忧愁了?何苦来哉。”
听他说完我豁然开朗,我从没想过这些问题,于是深施一礼道:“我明白了,自由和秩序,实是一体。那按您所说,常人如何才能活得逍遥呢?”
“《礼记》云:‘天命之谓性。’人的本性各有不同,按照本性生活本来就是自然。
郭象言:性各有分,至死不易,智者守志,愚者抱愚,积习为性,强学矫性。
他说本性天定,人都是按照自己本性而活,本性有则可习得,本性无则不可强学,要绝学去教,归于自然。然后按照自己所长,各司其职各就其位,在自治自得中逐渐达到自忘的境界。
这样不去追逐自己做不到的事,不去理会旁人的评价,安分随性,自得而乐,就是逍遥了吧。”
这些说法跟先前向秀说的差不多,把名教与道家性论结合到一起。这些人终于把道这个字拉到了常人眼前,让人们能够看的到了,道之一词也自此能够融入生活,但我总觉得流失了更多的韵味。
我心里还是有很多疑虑,继续问道:“说是性各有分,可世人所贪大多是财权色而已,孔子也说食色性也,人性大概都差不多吧。
那么各自追求自己的本分,不还是在追求名利吗?实现了对名利的贪婪算是逍遥吗?”
“很多人确实没太多不同,但每个人都各有倾向,有人好利就有人好义。人之本性不止有贪,更有仁义,只是受环境影响,人心浮躁不能体察罢了。
百姓追求名利是为了满足自己,当然也不是错,能自得当然是逍遥,但一切都不能过分,过则生悲。”
“你说本性不教而能习得,若无天生之性,则不能教而得之,那我们还要学习吗?那一个人天生没有仁义之心,只有暴虐贪婪的人,能说这个人的本性跟其他人的一样是平等的吗?”
“绝学去教是郭象之言,我不认同。教育能让人在静修中发掘自己善的一面,在辨别事理中反省自己恶的一面,去恶从善就是教育。
至于本性,自然平等,自称高尚又如何真的高尚呢?
本性平等但常人容易被表象欺骗,做出贪暴之事必会受到惩罚,这本就是自然规律。”
“你们说性乃天生,各安其分,如果权贵者是贪鄙之人,那么百姓就该安其分被欺凌吗?如果寒门出了贤人,就该被贪鄙之人压制欺辱吗?你说的性分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性分之说,任性之外当然还要守分。
如今世风日下,大家贪婪的程度早就超过了应有之分,这就是国家崩坏的原因。
若当权者贪鄙无度,不履行职责而祸害他人,那他就是失了度过了分,百姓自然不该受其压迫。
若是百姓中有贤能之人,志向是做官保民,那就该按本性去努力。若是国家不招贤纳士,那就是国家失去了应有的本分。
失去了本分,不管是人还是国家,都不会有好结果,更别说逍遥了。”
“我明白了,可怎么才算是安其分呢?”
“鸟不需要龟壳保护,鱼也不必四足行走,万物本就是各异而平等自足的。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齐景公富有一国,都是得其所愿任其本性,不论在野在朝、富贵贫贱,并没什么分别。
达者率性,志士从志,互不干扰,交不相羡,这才是安其分任其性。
对于上下相杀,不贤不孝之人,要用教育来明理,用礼法来制约,进而达到上下相安、率礼从道。
等人们都能达到无争心安时,这世界就不会再有那么多压迫,自然可以无为救国。”
“无争心安……
唉,道理是通了,只是同样的一句话已经说了几千年,又有几人做的到呢……”
“对我们来说,道理通了不就好了吗?理通后守志就行,其他的哪里管得了呢。”
“也是,受教了。”
我以前一直是分裂着的,一面是父亲,一面是自己的痴,现在道理通了,我好似终于合在了一起。
人们常说我豁达洒脱,他们不知道的是,我无时无刻不在内心做着斗争,跟束皙一席话让我轻松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