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 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刘山民的心思

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刘山民的心思(2/2)

目录

“行,”孟海笑笑说,“我努力。”

孟海还是挺喜欢做这件事情的,能给大家办事,这是从公社时期延续下来的习惯,有好处,李龙会给管理费,一举好几得。

这件事情是做熟了的,所以李龙没多说,给孟海安排完后,就离开了。

孟海这边去找何玉清,用大喇叭通知,其实也是给村里人吃定心丸,其实许多人已经开始扎大扫把了,只不过不敢扎太多,怕今年没活。

现在活下来了,那就努力干吧,当然孟海也着重强调了质量标准,不合格的坚决不要,就是把丑话放在前头。

李龙接着去找了梁文玉。虽然梁文玉那边每年扎的大扫把不多,但苍蝇再小也是肉。他们那边村子里地不多,能赚钱的渠道少,这扎大扫把算是比较重要的一条。

然后就是四队,李龙其实是可以打电话的,不过李强马上要去拾了,他干脆开吉普车过去一趟,看一看,顺便把扎大扫把的活就给说了。

李强是明天吃过中午饭去学校,学校租的大巴车拉人到兵团连队,然后由连队分给各职工家里,安排晚饭和住宿。

后天一早就开始拾。

全乡目前还没种的,所以李强和同学们都是头一回拾,没经验。

李龙到的时候,李强正在问李建国关于拾的技术问题,因为全家就李建国拾过。

其实李龙的经验更丰富,不过他没提。这是难得的平时总习惯板着脸的李建国和儿子的交流时间,不能打扰。

等李强问完了,李龙才过去和李建国说了扎大扫把的事情。

“大哥,呆会儿我去队长那里,用大喇叭给队里人说一下,如果你这边没事,到时收大扫把的活还是放在这里吧。”

“行。”李建国是知道这是弟弟在给自己赚钱的机会,他也没拒绝,这也是一份责任。

“价钱和标准都没变,不过质量还是要把严一些。”李龙又说道,“强强那边,你给王明军连长打电话没有?”

“还没打,强强说他要好好锻炼一下,我就没说。”

“该锻炼锻炼,但出去吃苦就没必要了。”李龙笑笑说,“明天我去那边说一下扎大扫把的事情,正好把强强给他们介绍一下。”

“也行。”李建国不是那么死板的人,李龙把这个事接过来,他也就没再多提。

被褥什么的梁月梅已经准备好了,李建国还给李强塞了五块零钱。虽然只去半个月,但保不齐到那边会有啥事情。

李龙看这边没啥事,就去了许成军那里,把要扎大扫把事情说了一下。

“你通知吧,队里不少人都已经割了芨芨草了。海军前段时间就进山砍杆子去了,他说你今年肯定还能接到这个活。”

李龙没想到许海军的敏锐性还挺强,便笑着说道:

“他也是个能赚钱的。”

“瞎折腾,折腾不出名堂来,就只能借着你的势子。”许成军看得很明白,“又骄傲的很,不想请教你。其实找你打问打问,不比他自己在那里瞎琢磨吧?”

是这个道理,但许海军就是抹不开那个面子。

当然无所谓了,等过几年,全四队都在种,再有再多的点子,也就只是辅助了。

“人各有志嘛。”李龙自然不好拆许海军的台,“说不定他就捣鼓出啥好东西了呢。”

“反正我是不信。”许成军摆了摆手,“我们四队能出你一个能人就不错了,是这四队的风水好。再不可能出第二个了……”

李龙没想到许成军能说出这种话来,他都不知道怎么回了。

“赶紧通知去吧,不少人家里都等急了。”许成军给李龙把广播打开,自己去院子里坐着了。

其实他也已经开始扎大扫把了,就这一项,一年比有些地方农民种一年地挣的还要多,他虽然是队长,但也缺钱啊。

李龙通知了三遍,把麦克风关掉,出了门。许成军问他:

“小龙,我听说你明年要种?”

“嗯,以后种是大趋势。你也看到了,强强他们几个今年上初中的,要去兵团那边拾。以后价格会一直涨的,而且它不像打瓜籽啥的,受市场限制,只要种,肯定就有人要。”

许成军其实一直想问问李龙队里传播的那些关于他们家明年要种的事情是不是真的,现在亲口听他说了,算是落了一桩心事。

李龙这边从许成军家里出来,开着吉普车回大院子去了。

第二天早上李龙没送明明昊昊,九月十三号是星期天,明明昊昊可以睡个懒觉。偏偏这两个孩子起的早,让想睡懒觉的顾晓霞也睡不好,气哼哼的爬起来,吼着让两个孩子去洗脸。

李龙一脸乐子,平时看着温温柔柔的顾晓霞面对熊孩子也没办法免俗,化身母夜叉了,不然的话,镇不住两个小家伙。

吃过早饭后,顾晓霞洗衣服,李龙开着吉普车去王明军他们连队了。

原本是可以打电话通知的,不过李龙想着还有李强的事情,便觉得还是直接去一趟比较好。

吉普车一路往北,不知道是真修过路还是李龙的错觉,总感觉这路好像比以前好走了一些了。

因为今天有学生过来拾,王明军和郑向阳两个都在连部,李龙的吉普车过来的时候,他们还以为是团部或者师里的领导过来了。

毕竟学生娃娃过来拾算是大事,早早就有领导打电话让他们安排好。

这也不是头一回了,毕竟学生娃娃们都十二三岁,基本上都是头一回离家住这么久,虽然都是农村娃娃,比较皮实,但还是要注意安全。

他们连队要来四五十个学生,分到十多家种的比较多的职工家里。这时候没采机,拾大军还没形成起来。

所以职工种的基本上都要自己拾。种的少了还好一些,自家能拾过来,种的多了,九月中旬拾,可能拾到十一月下雪都不一定能拾完。

主要还是因为不是一次性都开的,九月中旬拾头遍,十月初拾二遍,有的桃子多、长势好的,到十月下旬有可能还要拾三遍,拾不完还有桃没开的,那就只有下雪前把桃子捋回家里,然后剥桃子。

价格好的那两年,剥桃子出来的死都能卖十一块多——可惜,种几十年,一共也就那么一两年高价值得怀念一下。

然后就被资本控制了,价格敢涨一点儿就被联合压制了。

于是就年年在六七块钱,四队还好,地多,虽然滴灌种地成本高,但好歹自己的地不用租金,每年合作社种其实就赚个地租钱。

其他地少的或者承包别人地种的,大多亏本。

王明军看到下车的是李龙,乐了。

和孟海的话一样,他和李龙握手之后,笑着说道:

“想想你也该来了。对了,知道吧,今天有学校的学生到我们这里来拾,就是你们那个乡的。”

“当然知道,我有一半的原因就是为这个来的。”李龙和他握完手,又和郑向阳、大老陈握手,“我大哥的儿子也过来了。”

“啥?老李哥的儿子过来了?叫啥?”

“李强,今天下午就到你们连队。”李龙笑着说,“多的话我不用说了吧?”

“那还用你说?李强是吧?他到这就相当于到家了!咱连队一大半的职工都认识他爸,当年都吃过他爸做的饭!你说吧,那是不是就相当于到家了?”

李龙笑了,是这个道理。

那时候兵团刚转地方不久,还执行的是军事化管理,这些职工其实就相当于准军人,都是李建国的战友。

战友的孩子,大家其实都是一起当孩子的。

(说个听到了消息吧。去年北疆这边的西瓜因为一些比较特殊的原因,大批拉往口里,西瓜价格先降后涨,所以一些人看中这个,今年到这边来种西瓜。

结果种的太多了,有口里的人过来承包了三百亩种西瓜,然而西瓜的价格太低,三百亩一车都没卖出去,种的地最后直接跑掉了,三百亩地的西瓜扔那里,大家随便捡了……唉。)(本章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