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2章 海上追踪(2/2)
“几乎同时,”宋应文语气激动起来,继续下踩踏板,“力亦通过此偏心连杆,推动这带有卡槽的‘击梭棒’!”
只见一根木制的小棒猛地向前弹出,将代表梭子的一个小木块沿着光滑的铜片轨道准确地击发出去,穿过刚刚张开的梭口。
“妙啊!妙啊!”旁边的李天宝看得眼睛发直,“一脚下去,既开了口,又发了梭!这…这省了多少事!”
叶瑾的小脸兴奋得通红,但她立刻发现了问题:“宋先生,可是梭子到了那边,怎么回来呢?还有,综片怎么落下?”
宋应文笑道:“小姐思虑周全。此乃一回程机构。您看,脚踏板回弹时,通过这组弹簧和皮带,会使击梭棒复位,同时综片依靠自重落下,经线闭合,压紧纬线。”
“至于梭子…目前模型太小,还需手动从另一边放回。若造真机,或可设计双梭箱,或仍需人工接梭换梭,但即便如此,效率已远超当前!”
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机械联动,离真正的自动织机还差得很远,但它的意义是革命性的——它将投梭和开口两个关键动作部分整合到了一个脚踏动作上,极大地简化了操作,为未来进一步的自动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若是真造出来,”一位老工匠喃喃道,“怕是一个熟练女工,能抵过去三四个啊…”
叶瑾却已拿着炭笔,又在纸上画了起来:“宋先生,如果在这里加个小轮子,是不是更省力?还有这里,能不能做个东西,让梭子自己回来?”
技术的火花一旦迸发,便再难熄灭。格物院内,围绕着这个小小的模型,新一轮的改进和争论又热火朝天地开始了。
而兵部衙署内,叶明正对着北疆传来的“弩臂连杆脆裂”问题苦思冥想。
他召来了兵械院的大匠和负责材质的工匠。
“北地酷寒,木料与金属接榫之处,收缩率不同,易产生应力集中。加之连续击发震动,于寒冷环境下,韧性下降,故易脆裂。”叶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物理本质。
“大人明见!”老工匠佩服道,“以往亦偶有此情况,只是新弩射速快,使用频繁,故问题凸显。我等尝试过用鱼鳔胶混合细麻绳填充缝隙,略有效果,但仍不尽人意。”
叶明沉思片刻,道:“可从三处着手。其一,材质:连杆本身,尝试选用韧性更佳之木料,或进行特殊熏烤处理增强其耐寒性。”
“其二,结构:改变接榫方式,或可尝试以坚韧牛筋或皮革制成柔性连接件,允许微小形变,以缓冲应力。”
“其三,保养:配制一种防冻润滑油脂,专用于北疆弩机,定期涂抹养护,减少摩擦与僵硬。”
他尤其强调了第三点:“立刻着手试验,以猪油、蜂蜡为基础,加入少量松节油(他知道古代有提取技术)或其他不易凝固的油料,测试其在低温下的润滑性和防护性,尽快拿出一个可行的配方,送往北疆试用!”
技术的问题,终究需要用技术的手段来解决。叶明深知,无论是海上追敌、纺织增效还是军械改良,最终的依仗,还是那严谨的推演、精巧的构思和不断试错进步的务实精神。
他望向窗外,天色渐暗。海上的网应该正在收拢,后院的模型应该又有了新的改进,北疆的防冻油配方也许正在试验中。
一切,都在技术的轨道上,艰难却坚定地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