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曹真(1/2)
曹真,字子丹,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与曹操同出曹氏宗族,其生父曹邵是曹操的同族兄弟,也是最早追随曹操起兵的核心成员之一。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浪潮席卷天下,腐朽的东汉王朝摇摇欲坠,各地诸侯趁机拥兵自重,中原大地陷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乱世之中。
曹操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举起“讨伐董卓、兴复汉室”的大旗时,曹邵毫不犹豫地响应号召,不仅将家中资产悉数捐献以充军资,还亲自为曹操招募乡勇,成为曹操早期军事力量的重要奠基人。
然而,乱世之中,忠诚与热血往往伴随着危险。
当时,曹操的势力尚弱,与地方豪强及其他诸侯矛盾尖锐。
曹邵在一次为曹操招兵的过程中,因行踪被敌对势力察觉,遭到地方官员的围捕,最终不幸遇害。
此时的曹真,尚是一个不满十岁的幼童,一夜之间,父亲的离去让他从一个有父庇护的孩童沦为无依无靠的孤儿,生活瞬间坠入黑暗。
失去家庭支柱的曹真,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在战乱与饥寒中艰难求生,这段颠沛流离的经历,也让他过早地见识了乱世的残酷,磨练出远超同龄人的坚韧与隐忍。
曹操得知曹邵遇害的消息后,悲痛之余,更念及同族情谊与曹邵的赫赫功绩——若没有曹邵当年的倾力相助,自己的起兵之路或许会更加艰难。
当他见到衣衫褴褛、眼神中却透着倔强的曹真时,心中涌起强烈的怜悯与责任感,当即决定将曹真收养在自己府中,明确表示“吾子也,当与诸子同待”(这是我的儿子,应当与曹丕、曹植等人一同对待)。
自此,曹真告别了孤苦无依的生活,踏入了曹魏权力核心的“曹家府邸”,开启了全新的人生篇章。
在曹府中,曹真并未因“养子”身份而受到丝毫冷落。
曹操对他视如己出,不仅为他提供了优厚的生活条件与系统的教育,还特意聘请名师教授他兵法谋略与骑射之术。
曹真与曹丕、曹植、曹彰等曹操诸子一同读书、习武、狩猎,几人自幼相伴,情谊深厚,尤其是与曹丕,更是形影不离,这份童年时期的羁绊,也为他日后在曹丕、曹叡时代获得重用埋下了伏笔。
年少的曹真,不仅聪慧好学,更展现出惊人的勇力与胆识。
据《三国志·魏书·曹真传》记载,一次曹操带诸子狩猎,曹真不慎与众人走散,独自遭遇一头猛虎。
面对体型庞大、凶猛异常的猛虎,寻常成年人尚且会惊慌失措,曹真却毫无惧色——他迅速镇定下来,双手紧握弓箭,瞄准猛虎的要害,凭借平日练就的精准箭术,一箭便射中猛虎的眼睛。
猛虎剧痛之下,嘶吼着逃窜,曹真也因此得以脱险。
此事传到曹操耳中后,他对曹真的勇武赞叹不已,当着众臣的面称赞道:“此子勇烈,有其父之风!”
此后,曹操对曹真愈发看重,开始有意识地将他向军事方向培养,希望他能继承父亲的遗志,成为曹魏的栋梁之将。
东汉末年的乱世,是武将最好的“试炼场”,而曹操麾下的“虎豹骑”,则是当时天下最精锐的“王牌部队”。
这支部队的士兵皆从全军中层层选拔,“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也就是说,能进入虎豹骑的士兵,至少都是能统领百人的基层将领,其战斗力之强,堪称三国时期的“特种部队”。
虎豹骑的统领者,也历来由曹操最信任的宗室子弟担任,如曹纯、曹休等,而曹真成年后,凭借出色的能力与曹操的信任,顺利加入虎豹骑,成为一名基层将领,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在虎豹骑中,曹真并未因“宗室养子”的身份而懈怠,反而更加刻苦地磨练武艺与领兵能力。
他深知,虎豹骑中人才济济,唯有凭借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不辜负曹操的期望。
他每天清晨便起身训练骑射,夜晚则研读兵法,还经常向曹纯、曹休等资深将领请教实战经验。
很快,曹真在虎豹骑中崭露头角——他不仅骑术精湛、箭法超群,还善于在实战中灵活运用战术,多次在小规模冲突中立下战功,逐渐从基层将领晋升为“别部司马”,开始独立统领一支小规模部队。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集团为夺取汉中,派遣张飞、马超率领数万大军进攻下辩(今甘肃成县西北)。
汉中是曹魏西北的战略要地,若被刘备攻占,不仅会威胁关中地区,还会切断曹魏与凉州的联系。
曹操得知消息后,立即任命曹洪为都护将军,统领大军抵御蜀军,同时任命曹真为“偏将军”,辅佐曹洪出征。
当时,张飞、马超皆是天下闻名的猛将,蜀军兵力也与曹军不相上下,曹军诸将因忌惮二人威名,纷纷主张“坚守不出,以逸待劳”,唯有曹真提出了不同意见。
在军事会议上,曹真冷静分析道:“张飞、马超虽勇,但其军孤军深入,粮草补给困难,且蜀军将士多为益州人,不适应西北气候,军心未必稳固。我军若一味坚守,只会给蜀军适应环境的时间;不如趁其立足未稳,主动出击,打其措手不及。”
曹洪起初对曹真的建议犹豫不决,但曹真随后又详细阐述了进攻的具体方案:由自己率领一支精锐骑兵,夜袭蜀军的先锋营地,打乱蜀军的部署,再由曹洪率领主力部队正面跟进,一举击溃蜀军。
曹洪最终采纳了曹真的建议。
当晚,曹真率领五千精锐骑兵,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绕到蜀军先锋营地的后方。
他命士兵们熄灭火把,马蹄裹布,以最快的速度发起突袭。
蜀军果然毫无防备,营地内瞬间陷入混乱,士兵们惊慌失措,自相践踏。
曹真率军趁势斩杀蜀军先锋将领,缴获大量粮草与军械。
张飞、马超得知先锋被袭,又见曹军主力随后杀到,深知局势不利,只得率领大军撤退。
下辩之战的胜利,不仅成功保卫了曹魏的西北防线,更让曹真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全军的认可——战后,曹操论功行赏,封曹真为“灵寿亭侯”,将其晋升为“中坚将军”,让他开始独立统领一支万人规模的部队,正式跻身曹魏中层将领行列。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全面爆发。
刘备亲率主力进攻汉中,曹操也亲自率军前往支援,曹真作为重要将领随军出征。
当时,刘备派遣黄忠、赵云等将领多次袭击曹军的粮道,曹军陷入“粮草短缺、军心浮动”的困境。
为了保护粮道安全,曹操任命曹真为“征蜀护军”,统领部队专门负责粮道的守卫工作。
曹真到任后,并未采取“被动防守”的策略,而是主动分析蜀军的袭扰规律,在粮道沿线的险要位置设置埋伏,并派出骑兵分队巡逻侦查。
一次,赵云率领蜀军精锐突袭曹军粮道,刚进入埋伏圈,便遭到曹真大军的围攻。
赵云虽奋力抵抗,但曹军早有准备,蜀军伤亡惨重,最终只能狼狈撤退。
此役过后,蜀军再也不敢轻易袭扰曹军粮道,曹真成功为曹军稳住了后勤防线。
尽管汉中之战最终以曹操撤退、刘备夺取汉中告终,但曹真在战役中的表现依然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肯定——曹操认为,曹真不仅勇毅过人,更具备“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军事素养,是难得的将才。
此后,曹操将关中地区的部分军队交由曹真统领,让他负责西北边境的防务,为他日后镇守西北、抵御蜀汉埋下了重要伏笔。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继承魏王之位,随后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政权,史称魏文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