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曹真(2/2)
曹丕即位后,对昔日一同长大的曹真极为信任,将其视为宗室核心力量,迅速提拔他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全面负责曹魏西北防线的军政事务。
当时的西北边境,局势极为复杂——不仅要面对蜀汉的军事威胁,还时常遭受羌、胡等少数民族的袭扰。
这些少数民族部落凭借骑兵的机动性,经常突袭曹魏的边境城镇,掠夺粮食与人口,给曹魏的边疆稳定带来了极大隐患。
曹真到任后,并未急于与蜀汉或羌胡势力交战,而是首先对西北的局势进行了全面调研。
他发现,羌、胡部落之所以敢频繁袭扰,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熟悉当地地形,机动性强;另一方面是因为曹魏之前的边防将领采取“被动防御”策略,缺乏有效的反击手段,导致羌、胡势力日益猖獗。
针对这一情况,曹真制定了“先安内、后御敌”的战略——首先平定羌、胡叛乱,稳定内部秩序,再集中力量抵御蜀汉的威胁。
黄初三年(222年),治元多、卢水等羌胡部落联合起来,聚众数万发动大规模叛乱,他们不仅攻占了凉州的多个城镇,还杀害了曹魏的地方官员,气焰极为嚣张。
曹真得知消息后,立即率领大军出征。为了应对羌胡骑兵的机动性,曹真将大军分为三路:一路由自己亲自统领,作为主力部队正面推进;
一路由将领费曜率领,绕道羌胡军队的后方,切断其退路;
另一路由将领郭淮率领,负责保护粮草运输,并随时准备支援主力部队。
战役打响后,曹真率领主力部队与羌胡军队在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展开正面交锋。
羌胡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多为乌合之众,缺乏统一的指挥与严密的阵型。
曹真利用这一弱点,命令曹军摆出“方阵”,以弓弩手在前,长戟兵在后,稳步推进,同时派遣骑兵分队从两翼迂回,攻击羌胡军队的侧翼。
羌胡军队在曹军的严密阵型面前,多次冲锋均被击退,士气逐渐低落。
此时,费曜率领的部队也成功绕到羌胡军队后方,发起突袭,羌胡军队腹背受敌,瞬间陷入混乱。
曹真见状,立即下令全军发起总攻,曹军将士奋勇杀敌,羌胡军队溃不成军,纷纷四散逃窜。
此役,曹真斩杀羌胡首领治元多等多人,俘虏士兵数千人,缴获牛羊等牲畜数十万头,彻底平定了西北的羌胡叛乱。
战后,曹丕接到捷报,大喜过望,亲自下诏褒奖曹真:“君以智勇,平定西陲,百姓获安,边境无虞,功莫大焉!”
随后,曹丕封曹真为“东乡侯”,增加其食邑至二千户,并将凉州的部分军政权力也交由曹真掌控,让他成为曹魏西北边境名副其实的“最高统治者”。
平定羌胡叛乱后,曹真开始将重心转向抵御蜀汉。
此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正积极筹备北伐,试图夺取关中地区,恢复汉室。
太和元年(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正式爆发——他派遣马谡率领大军镇守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作为蜀军的前进基地,同时派遣赵云率领一支偏师进攻箕谷(今陕西宝鸡东南),牵制曹军兵力,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进攻祁山(今甘肃礼县东)。
蜀汉的突然北伐,让曹魏朝廷大为震动——当时曹魏的主力部队多集中在东南方向抵御东吴,西北边境兵力相对薄弱,诸葛亮的北伐军很快便占领了祁山周边的多个郡县,关中地区人心惶惶。
魏明帝曹叡得知消息后,立即任命曹真为“大将军”,统领关中诸军抵御蜀军,同时亲自前往长安督战,稳定军心。
曹真接到任命后,迅速赶到关中,他并未因蜀军的攻势凶猛而慌乱,而是冷静分析战局:诸葛亮的北伐军虽势如破竹,但街亭是蜀军的“咽喉之地”——一旦街亭失守,蜀军的粮道与退路将被切断,北伐军必不战自溃;而赵云率领的偏师,虽然兵力较弱,但意在牵制曹军,若不及时击退,也会影响主力部队的部署。
基于这一判断,曹真制定了“两路出击”的战术:一方面命名将张合率领五万大军,火速前往街亭,进攻马谡;另一方面,自己亲自率领三万大军,前往箕谷,抵御赵云。
张合果然不负众望——他率军抵达街亭后,发现马谡将军队驻扎在山上,犯了“舍水上山”的军事大忌,立即下令切断蜀军的水源,随后率军猛攻。
蜀军因缺水而士气低落,很快便溃不成军,马谡被迫弃军而逃,街亭被曹军攻占。
与此同时,曹真在箕谷也与赵云展开激战。
赵云虽然是蜀汉名将,但兵力远逊于曹军,且曹真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断绝了蜀军的粮草补给,赵云深知难以支撑,只得率领部队撤退。
街亭与箕谷的战败,让诸葛亮的北伐计划彻底破产,他被迫率领主力部队撤回汉中,第一次北伐以曹魏胜利告终。
战后,曹叡对曹真的表现极为满意,将其晋升为“大司马”——这是曹魏政权的最高军事官职,地位仅次于皇帝,曹真也因此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
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发动第二次北伐,此次他将进攻目标锁定为陈仓(今陕西宝鸡东)。
陈仓是关中通往汉中的重要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若被蜀军攻占,曹魏的西北防线将面临严重威胁。
然而,诸葛亮的这一战略意图,早已被曹真预判到——第一次北伐结束后,曹真便认为,诸葛亮下次北伐必然会进攻陈仓,因此他提前命将领郝昭率领一千余人驻守陈仓,并加固城防,准备了大量的守城器械。
诸葛亮率领数万大军抵达陈仓后,见陈仓城防坚固,并未急于进攻,而是先派使者劝降郝昭。
郝昭在城上严词拒绝,表示“吾受魏恩,当以死守城,不敢有二心”。
劝降无果后,诸葛亮下令攻城——蜀军动用了云梯、冲车等多种攻城器械,试图攻破陈仓城墙。
但郝昭早有准备,他命士兵用火箭射击云梯,烧毁蜀军的攻城器械;又在城墙内侧修筑了一道“重墙”,即便蜀军攻破外墙,也无法立即攻入城内。
诸葛亮连续攻打二十余日,蜀军伤亡惨重,却始终无法攻破陈仓城。
此时,蜀军的粮草也逐渐耗尽,而曹真派遣的援军也已逼近陈仓。
诸葛亮深知再攻下去只会徒增损失,只得率领大军撤退。
第二次北伐的失败,让蜀汉的实力受到严重削弱,也让曹真“料敌于先”的军事才能再次得到印证。
经此一役,曹魏的西北防线愈发稳固,诸葛亮在短期内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北伐,曹真也成为曹魏抵御蜀汉的“钢铁屏障”。
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曹叡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任命曹真为“大司马”,同时与陈群、司马懿等人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让他从单纯的军事统帅,转变为兼顾军政事务的核心重臣。
此时的曹魏,虽然国力强盛,但面临的内外局势依然复杂——外部,蜀汉与东吴虽暂时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但仍对曹魏虎视眈眈;内部,随着曹操、曹丕等开国元勋的相继离世,朝廷中出现了权力真空,宗室与士族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
作为辅政大臣,曹真的责任不仅是抵御外敌,更要稳定内部秩序,为曹叡撑起曹魏政权的“脊梁”。
在军事上,曹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
他深知,蜀汉与东吴虽然暂时平静,但绝不会放弃对曹魏的进攻,因此他一方面加强边境的防御工事,在西北、东南等边境地区增设烽火台与驿站,提高军情传递的效率;另一方面,他积极提拔有能力的将领,如张合、郝昭、郭淮等,将他们安排在重要的军事岗位上,为曹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同时,曹真还注重军队的日常训练,他规定,边境军队每月必须进行一次大规模演习,每季度进行一次实战模拟,以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在他的治理下,曹魏军队的战斗力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为抵御外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