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被人欺负的可怜炮灰六十一(1/2)
联动活动成常态后,记忆馆和小书屋渐渐成了当地的“精神地标”。每月活动公告一贴出,镇里的家长、学校的老师,甚至邻县的志愿者都会提前报名。林溪也彻底融入了这里的生活,每周除了去学校上课,其余时间几乎都泡在记忆馆或小书屋,笔记本里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贴满了孩子们的画作、老物件的照片,还有活动时抓拍的笑脸。
这年深秋,山里下了第一场霜。林溪裹着厚外套去小书屋时,远远就看见几个孩子蹲在门口,手里攥着塑料袋,见到她就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林老师!你看我们捡的板栗!”领头的小男孩叫毛豆,是小书屋的“常客”,父母在外打工,跟着奶奶生活。他掀开塑料袋,里面装着十几颗带着绒毛的板栗,有些壳上还沾着泥土。
林溪蹲下身,摸了摸毛豆冻得发红的小手:“这么冷的天,怎么不在家待着?”毛豆挠了挠头,眼睛亮晶晶的:“我们想给你和石头哥送板栗,后山的板栗熟了,可甜了!”旁边的小女孩丫丫补充道:“我们捡了一早上,挑的都是最大的!”
林溪心里一暖,接过塑料袋,牵着孩子们的手走进书屋。石头正踩着梯子整理书架,见他们进来,笑着从梯子上下来:“今天怎么这么早?我刚生了炭火,快烤烤手。”书屋里摆着一个老式炭火盆,木炭烧得通红,散发着温暖的热气。林溪把板栗倒进铁盘,放在炭火边烤,不一会儿,屋里就飘起了板栗的甜香。
孩子们围坐在炭火盆旁,听林溪讲《小王子》的故事。讲到小王子和狐狸成为朋友时,毛豆突然问:“林老师,朋友是不是就算分开了,也会记得对方呀?”林溪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是啊,就像小书屋的书,就算我们读完了,书里的故事也会留在心里;就像记忆馆的老物件,就算时光过去了,它们背后的故事也不会消失。”
毛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画纸,递给林溪:“林老师,这是我画的你和小书屋,我想把它放进记忆馆,这样以后大家都能看到。”画纸上,小书屋的屋顶画着彩色的瓦片,林溪的手里牵着几个小人,旁边写着歪歪扭扭的“林老师和我们”。林溪接过画纸,小心翼翼地夹进笔记本里,眼眶有些发热。
没过几天,记忆馆收到了一份特别的捐赠——一台老式缝纫机。捐赠人是镇上的王奶奶,今年七十多岁了,这台缝纫机是她年轻时的嫁妆,陪了她五十多年。王奶奶抱着缝纫机,颤巍巍地对李老师说:“这机子还能用,我年轻的时候,用它给街坊邻居做衣服,给孩子们做书包。现在我老了,用不动了,想把它捐给记忆馆,让年轻人也看看,以前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
林溪主动承担了整理缝纫机故事的任务。她陪着王奶奶坐了一下午,听王奶奶讲过去的事。王奶奶说,她年轻时是镇上有名的“巧手”,谁家要做新衣服,都会来找她。那时候物资匮乏,布料要凭布票买,她就把旧衣服拆了,重新拼接,做成新的款式。有一年冬天,村里有个孩子没有棉衣,冻得直发抖,她就用自己攒了半年的布票,买了布料,连夜给孩子做了一件棉衣。“看着孩子穿上棉衣,笑得那么开心,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王奶奶笑着说,眼里满是回忆。
林溪把王奶奶的故事详细地记录下来,还拍了缝纫机的照片,做成了文字档案。她在档案里写道:“这台老式缝纫机,不仅是一件老物件,更是一段温暖的岁月见证。它承载着王奶奶对街坊邻居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也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人淳朴、善良的品质。”
随着记忆馆的老物件越来越多,来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一次,一群小学生来记忆馆参观,看到王奶奶的缝纫机时,都好奇地围了过来。林溪给他们讲了王奶奶的故事,还让他们轻轻触摸缝纫机的机身。一个小女孩拉着林溪的手说:“林老师,王奶奶好厉害啊!我以后也要像她一样,帮助别人。”林溪笑着说:“只要你有一颗善良的心,愿意付出,就一定能帮助到别人。”
小书屋的变化也越来越大。在林溪的提议下,石头买了标签纸,他们一起给书架贴了标签,把书籍分成了绘本区、科普区、故事区、作文区等,方便孩子们找书。林溪还在书屋的墙上贴了孩子们的读书心得和画作,让小书屋变得更加温馨。
为了让孩子们读到更多的书,林溪还联系了自己的大学同学和老师,发起了“书籍捐赠”活动。同学们和老师们都很支持,纷纷寄来书籍,有新出版的儿童绘本,有经典的文学名着,还有科普读物和学习资料。短短一个月,小书屋就收到了两百多本书。石头把这些书整齐地摆放在新书架上,孩子们看到这么多新书,都兴奋得跳了起来。
“林老师,这些书都是给我们的吗?”毛豆抱着一本《昆虫记》,激动地问。林溪笑着点头:“是啊,这些书都是大家送给你们的,希望你们能喜欢。”毛豆小心翼翼地翻开书,认真地读了起来,脸上满是喜悦。
冬天来临的时候,小书屋的院子里落满了积雪。林溪和石头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玩累了,他们就回到书屋里,围坐在炭火盆旁,喝着热牛奶,听林溪讲冬天的故事。石头还煮了红薯,香甜的红薯味弥漫在书屋里,温暖了整个冬天。
春节前夕,记忆馆和小书屋联合举办了“迎新春”活动。林溪和苏晓、林小满一起,把记忆馆和小书屋装饰得焕然一新,挂起了红灯笼,贴上了春联。活动当天,镇里的居民都来参加了,有的带来了自家做的年货,有的表演了节目,还有的给孩子们送了新年礼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